“哪怕海洋的重要性占99%,而陸地只占1%,但我們仍然不可或缺。”今年3月21日就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陸軍司令的弗朗西斯·維辛斯基中將經常以此自勉,這個從入侵巴拿馬開始戰場生涯的陸軍將領一直強調太平洋司令部成為美國新戰略重點后,不應片面突出“空海一體戰”,而應陸、海、空配套銜接,才能確保美國利益。
拒絕當“被支配者”
太平洋司令部(簡稱:太總部)是美軍九大聯合作戰司令部中轄區最大的一個,其主官的能力一直頗受重視。長期以來,來自海軍和空軍的將領主導著太總部的政策制定與落實,而太總部的陸軍司令往往扮演“被支配者”,尤其是“空海一體戰”概念被提出后,海空軍將領一躍成為五角大樓決策圈的新寵。
太總部司令洛克利爾就曾多次表示:“盡管我們沒法完全認知未來戰爭是什么樣子,但我們的確知道陸軍今后不大會投入大規模機械化地面作戰……無論在遠東、海灣地區或其他任何地方,對美軍來說,最有可能發生的沖突將以海空軍為主。”五角大樓官員也曾引用打過太平洋戰爭和朝鮮戰爭的名將麥克阿瑟的話說,“今后如果任何一名國防部長建議總統再向亞洲、中東或非洲派遣大規模美軍地面部隊,都‘應該檢查一下他的腦子是否正常’。”
然而在維辛斯基看來,“空海一體戰”是不折不扣的“軍界歧視”與“搶預算”陰謀。他認為,持續十余年的反恐戰爭基本是陸軍在打,當美國新軍事戰略轉向亞太后,本來在海外征戰上沒出多少力的海軍和空軍卻把自己包裝成“主打一切”的力量,既不客觀也不合情理。就亞太地區而言,主要熱點問題都不能排除地面力量的介入,隸屬太總部的駐韓美軍80%是陸軍,即便如此,美軍仍覺得力不從心,因此維辛斯基非常反感弱化陸軍地位的行為。
據美國媒體披露,正是在維辛斯基等將領的游說下,五角大樓把裁減作戰旅的數量從15個減為13個,保留了32個旅;在亞太方向,作戰旅的數量不僅未減,還給每個旅增加了一個營。另外,維辛斯基還努力為太總部下屬的陸軍部隊爭取更多特種兵,以便實施快速機動作戰。
“眾望所歸的魯斯蘭”
維辛斯基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迪克斯市,作為俄裔移民家庭的男子漢,他從小立志成為“眾望所歸的魯斯蘭”(俄傳說中的勇士)。1979年,維辛斯基從西點軍校畢業,進入陸軍擔任少尉。在升任少將之前,維辛斯基于1992年取得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的學位,又于1998年前往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高級將官班深造。
1989-1990年,維辛斯基擔任美軍第75游騎兵團第3營營長,在入侵巴拿馬的行動中擔負主攻任務。1989年12月19日深夜,維辛斯基帶領麾下700余人登上運輸機飛往巴拿馬。當運輸機群尚在飛行途中時,美空軍的2架F-117A已經向巴軍司令部投下2顆激光制導炸彈。然而,此次轟炸不僅沒有造成巴軍混亂,反而讓巴軍戒備起來。當美軍運輸機抵達目標區域——里奧哈托上空時,迎接他們的是密集的防空火力。危急時刻,維辛斯基所部仍按原計劃在200米低空跳傘,許多突擊隊員降落在堅硬的跑道上,維辛斯基也崴了腳。經過一番激戰,美軍以死2人、傷27人的代價拿下機場(不包括空降摔傷的35人),打死巴軍34人,俘虜260人。
2001-2002年,已是第101空降師第3旅旅長的維辛斯基在阿富汗前線指揮圍剿塔利班。2002年3月的“蟒蛇”戰役中,維辛斯基決心用“錘砧戰術”給予塔利班粉碎性打擊。行動核心是以一部分兵力為砧,以另一部分為錘,將敵人圍殲。維辛斯基親率美軍第3旅第1、3營空降沙希庫特谷地,充當“鐵砧”,由阿富汗國民軍發起總攻,希望迫使塔利班向谷地撤退,最后將塔利班全殲。
然而,美軍搶占谷地后,阿軍卻中了埋伏,導致全線潰敗。維辛斯基部反而被塔利班包圍,成了“甕中之鱉”,維辛斯基的副手哈里曼中校也被打死,美軍彈藥即將耗盡。幸好6架美軍“阿帕奇”直升機及時趕到,數輪攻擊后,塔利班的包圍圈出現缺口,維辛斯基的部隊才得以脫身。
盡管“蟒蛇”戰役功敗垂成,但維辛斯基的勇敢仍得到軍方高層褒獎。2002-2003年,他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特種作戰主任;2003-2005年出任國防部長辦公室東南亞軍務首席參謀長;2005-2006年兼任代理第25步兵師副師長;2007-2008年擔任夏福特堡美國太平洋陸軍副司令。值得注意的是,維辛斯基出任太平洋陸軍司令是因為其之前的實戰履歷,象征美國陸軍已逐漸起用有特種作戰特長的軍官。 安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