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電 題:兩會觀察:加快農業發展乃中國當務之急
中新社記者 閆曉虹
中國的農業問題就再次成為此次“兩會”上的焦點。
應當說,中國的改革最先始自農村,各項開放政策已使農民大為受益。在過去的五年,中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與其他階層相比,農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與整個國家的進步發展仍極不相稱。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委員列出這樣一組數字: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六比一,而相比之下,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城鄉收入之比為一點五比一。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也承認,目前,中國的城鄉差距已擴大到一個必須正視的地步。例如,農村的老人病故在醫院里的并不多,城市的老人病故在家里的很少;農村的婦女生小孩去醫院的很少,城市的婦女在家里生孩子的幾乎沒有。所以,城鄉差距并不僅是經濟上的,也體現在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
目前,中國有近八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農業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對財政的直接貢獻比較有限。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強調指出,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衡量,農業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略。但實際上,農民這麼一個大的群體收入增長緩慢對于擴大內需,實現小康和現代化都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方面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
在本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曾對農民收入問題深感頭疼的朱镕基總理則反復強調,要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三農”問題作為今后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建設的重心已開始向農業傾斜。
此間專家認為,三農問題與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都有聯系,其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建議,盡快將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否則農民的收入無法提高。同時,要盡快調整現行政策和法規,以適應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