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 (記者孫璐朱小央鄭珊云)面對災難,告知還是隱瞞?民眾要求在第一時間獲得知情權是否合法?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委員們與相關部門官員就此展開了討論。
“我親身經歷了今年春節廣州‘非典型性肺炎’的恐慌,”來自廣州暨南大學的馬凱梅委員回憶說,當時,社會上的傳言滿天飛,民間相互告知“自救”方法,在傳言中板藍根和白醋一時脫銷,農歷正月初十那天,太過頻繁的通訊使得通訊系統癱瘓……當廣州市政府和廣東省衛生廳向社會正式公布非典型肺炎病情以及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之后,事態即刻就得到平息,大家繼而轉向于正常的預防治療工作。
民盟中央委員、廣州市副市長陳傳譽委員表示,當今社會通訊發達,信息傳播工具甚多,速度甚快,民間媒體(例如手機短信息、互聯網)的效力不可低估。主流媒體如果不及時作出反應,“民間媒體”就自然會成為輿論導向的主角。其實,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還是有權威的,市民們也是相信政府的。同時,政府也要相信市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簡單地采取隱瞞的態度封鎖消息如同掩耳盜鈴;相反,政府的透明度越高,表態越及時,謠言便越無處藏身,不攻自破。
“大中型城市是社會人口與財富的集中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極易引起廣泛的恐慌,引發衍生災害和次生災害!泵裾烤葹木葷靖彼鹃L周銘說。他表示,通過最近發生的事件,政府正在考慮建立起一套處理危機的應變機制。在社會突發事件出現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有條不紊地處理化解各種不同的矛盾,并通過主流媒體發布權威消息,便可控制局面,保持社會的穩定。
許多政協委員認為:不論何時,災難都不是人們所希望看到的,可是閉目塞聽并不意味著災難不曾發生,尊重公民的知情權,把新聞迅速、翔實地傳遞給公眾,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也是政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