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2004年03月30日 星期二
站內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精品商城 | 短 信 |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 經 資 訊 | 廣 告 服 務 | 視 頻 | 心路網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糧食流通體改將有章可循 法制化為新特點

2004年03月30日 14:08

  去年SARS疫情之后,制定、出臺確保全國糧食流通安全的法規被提上日程;正在審批中的國家《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涉及對國有糧食部門如何改革等問題,有助于解決“三老”(老糧、老賬、老人)問題

  一項保證糧食流通安全、避免糧食供應危機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由國家糧食局起草完畢,送交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國家糧食局有關官員告訴《財經時報》,國家還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確保糧食流通安全;法制化將成為新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

  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的官員并向《財經時報》透露,正在審批中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涉及對國有糧食部門如何改革等問題,有助于“三老”(老糧、老賬、老人)問題的解決。

  據國家糧食局綜合處人士介紹,去年SARS期間,北京等地一度出現市民搶購食品情況。這引起國家、糧食部門的高度重視,制定一項確保全國糧食流通安全的法規隨之被提上日程!斑@幾周,大家都在發改委開會研究《條例》,預計不久就會出臺”。

  去年8月,國務院頒發《中央儲備糧食管理條例》,要求中央儲備糧管理必須遵循“三個嚴格,兩個確!——嚴格制度,嚴格管理,嚴格責任;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這位官員說,《中央儲備糧食管理條例》為國家儲備糧食安全奠定了法制基礎,國家糧食局也要求各省區市根據這一文件精神制定相應法規。

  全國很多省份隨之開始著手制定糧食流通安全的相關法規和預案。目前,四川省已經制定《省級儲備糧管理暫行辦法》,北京市也出臺了《北京市糧食供給應急預案》。

  糧改20年

  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已歷近20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向《財經時報》介紹,1979年后,糧食流通雖有所變化,但未涉及體制層面;從1985年開始,國家糧食部門取消派購制度,實行合同定購制度,擴大議購議銷,部分或全部放開某些農副產品價格,逐漸突破了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到1993年,基本形成了農產品市場購銷制度的框架,農產品的消費者價格形成由市場供求決定。

  1994年部分地區出現供糧緊張,加之上一年出現“棉花大戰”,國家為穩定市場,又開始加強糧食合同定購,實行定價銷售,并對棉花采取統購統銷。1994年、1996年,國家兩次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糧食生產和糧食流通陷入惡性循環,供求關系失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成貴研究員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認為,第一次提價,對促進農民增收、穩定生產和糧食市場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第二次大幅提價帶來了負面影響。

  為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1997年至今,國家開始實行以保護價敞開收購糧食,但這導致糧食供求進一步失衡,國有糧食企業的倉儲和財政補貼不堪重負,進而積累成了國有糧食部門嚴重的“三老”問題。到2000年,國家縮小按保護價收購的范圍,進行“選擇保護”。

  李成貴說,通過多年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府逐漸認識到,糧食流通問題應該搞好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平衡,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能逆向操作,過多地依賴行政力量的干預。

  市場機制

  在李成貴看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使生產便捷、低成本變為有效的供給”,一種高效率的流通體制必須能給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都帶來好處,糧食流通市場需要遵循由供求關系形成的價格機制。

  他認為,降低糧食的流通成本,需要搞好糧食的產銷銜接,減少中間流通的環節。國家應該發展訂單農業,通過糧食產區和銷區簽訂糧食購銷合同的方式,確保糧食的安全生產和減少流通費用。糧食生產成本的降低,需要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糧食生產,建立農業產業化體系;形成多元化市場主體,國家應該對企業給予貸款支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建立糧食批發市場,讓糧食都通過批發市場交易。

  但市場機制并不一定能保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收益。李成貴指出,國家要建立對種糧農民補貼的科學機制,中國急需制定完善的糧食直接補貼方案。補貼種糧農民一直是歐盟、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通行的做法。另外,糧食企業和農民要注意利用期貨工具,發現價格,規避市場風險。

  他同時認為,國家應該持有對糧食市場干預的手段,但主要體現于通過中央儲備糧的吞吐間接調節市場,而不是靠行政力量直接干預市場。

  僅是開始

  徐小青認為,糧食流通改革承擔三項目標任務:一是市場型的流通體制;二是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三是確保種糧農民增收。

  他強調,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剛剛開始,大量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國有糧食部門的壟斷地位、糧食部門的“三老”問題、市場多元化主體的形成、糧食儲備體系的完善,糧食安全監控預警機制的建立、鐵路等糧食交通運力、國家農業發展銀行的掛賬、農業(糧食)產業化經營以及相應的系列糧食流通立法等問題。

  李成貴對《財經時報》表示,由于市場整合程度低,國家沒有糧食監控體系和相應的預警機制,糧食基礎的數據都不清楚,政策調控很難跟進,偶然因素比較大,不能反映糧食的真實供求關系。在確保農民增收方面,進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時,需要建立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科學體系。這個體系的重點是確保農民在糧食豐收、市場供大于求時增加收入,而不是糧食減產時、供不應求時的增收問題。

  目前,國家已逐漸取消以保護價敞開收購糧食的政策,今年政府計劃從糧食風險管理基金中拿出100億元,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這種補貼方案在吉林、安徽兩省進行過試點,李成貴認為,補貼方式并不科學,存在不少問題,如何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

  稿件來源:財經時報 作者:鐘華 有刪節

 
編輯:聞育旻

相關報道:改革糧食流通體制 中儲糧總公司蘭州分公司成立 (2004-03-30 09:36:30)
          兩會速遞:中國投資、糧食流通等體制改革取得進展 (2004-03-08 14:47:45)
          國務院會議強調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處理好四關系 (2004-02-25 19:24:08)
          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 (2004-02-25 19:06:47)
          總投資78億元世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整體通過驗收 (2003-09-30 09:11:35)
相關專題:中國財經媒體內容精粹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