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佛山,乃至廣東,這個在全國較早實行“陽光工資”的地方,公務員“收入微薄但工作穩定”的形象正在被改變——“鐵飯碗”正在悄然“鍍金”
文/王剛(發自廣東)
8月26日一大早,佛山市禪城區環衛局門口就已圍滿了看錄取成績的人,市環衛局向社會公開招考辦事員的結果將于這天公布。
三個不享受公務員編制的辦事員名額,卻吸引了40多人參加筆試,“在佛山市,這么多年來并不多見。”佛山市環衛局一位人員對記者說。
“這是跨入公務員門檻的一個捷徑。”一位考生解釋說,一旦被錄取了,“一只腳就跨進公務員門檻了”。
這位考生并不諱言,他是沖著“公務員工資高”而來的。作為公司職員,他現在每月收入僅千余元,“根本沒法和公務員比”。
在佛山,乃至廣東,這個在全國較早實行“陽光工資”的地方,公務員“收入微薄但工作穩定”的形象正在被改變——“鐵飯碗”正在悄然“鍍金”。
10萬年薪的鎮長們
2003年底,佛山市瀾石鎮黨委書記區油成一算賬,這一年的收入有14萬多。
這是佛山市實行鎮長年薪制的第一年。按這個制度規定,區油成最高能拿到15萬元,但這筆錢不是一次發放,每個月他的工資卡上會增加大約8000元,到年底再發放其余30%,而這是與各項經濟指標和社會治安狀況、精神文明建設、基層黨建工作、環境保護、計劃生育等多項指標掛鉤的。正是由于治安狀況沒達標,區油成沒有拿足那15萬。
2003年4月16日,《佛山市規范和完善鎮級領導干部收入管理試行辦法》出臺,其中規定佛山市鎮級領導干部,包括鎮一級黨委、政府、人大的正副職領導,鎮委委員根據各區經濟發展情況,分兩類享受最高年薪。南海、順德、禪城區所屬鎮的正職領導干部年收入最高可達15萬元,副職最高12萬元。三水、高明區所屬鎮的正職最高10萬元,副職最高8萬元。
一個大背景是,改革開放以來,佛山市鄉鎮經濟發展迅猛,鄉鎮官員被認為是有功之臣。這使得當地人對鎮長們的高薪持寬容態度,佛山一位企業家說,“只要能把我們鎮的經濟搞上去,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紅火,別說書記鎮長年薪二三十萬,就是五十萬也值得。”
但在這樣數目的工資,顯然在國家統一的制度中找不到依據。梁江坦言,改革就是因為“當前政府公務員工資制度的一些欠缺”。現在公務員工資的計算是和官員級別掛鉤的,鎮長屬于科級干部,但其工作壓力和工作量顯然不是一個普通科級干部可比的。如果一個鎮長和辦公室的一名科長拿同樣的工資,顯然不妥當。
在以前,這一問題是以非公開的方式解決的。區油成說,在改革之前,鎮長們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0萬至15萬。“部分如南海、順德個別鎮子,鎮長年收入超過了20萬。”只是這筆錢的大多數并不出現在工資條上,而是以獎金、補貼等各種方式現兌現。
因此,在一位鎮長看來,“年薪制并不是加薪,而是限薪。”相反,他們的壓力卻大多了。
“日子不好過了,都知道你拿著15萬的年薪,幾萬雙眼睛瞅著……”區油成抱怨說。年薪制將他們的收入展示于陽光之下,也使他們成為眾矢之的。
實際上,鎮長們的實際年薪也并沒向外界所想象的那樣都達到了15萬。2003年底統計顯示,全市752名副鎮級以上干部沒有一個人拿到15萬元,正副職平均年薪為96000元,只比佛山市在編公務員2003年平均年薪高出3萬多。
普通公務員步入中產
實際上,佛山的多數公務員對鎮長的15萬年薪并不眼紅,因為他們的收入也在節節看漲。
“我們單位的干部差不多都有私家車了。”阿超指著自己的尼桑越野車“謙虛”地對記者說,這車還不到20萬元,“有個站長(科級),聽說要買奧迪A6了。”
36歲的阿超是佛山市環保部門一名普通干部,去年一年間,他的月薪就漲了兩次,頭一回在年初,漲了500多,一個月后又漲了1000多。算上四個傳統節日(五一、中秋、國慶、春節)發放的4000元補貼,年薪剛過4萬。
加薪只是佛山公務員工資改革的一部分,其他行動也在悄然推進。
從2003年6月開始實施公車改革,單位的公車被收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筆“車改金”。據佛山市人事局工資科科長梁江介紹,以區直機關為例,科員到處級干部每月“車改金”分別為1500元、2400元、2600元。公務員如若買車,還可申請將三年的“車改金”一次性發放。
這一舉措,迅速刺激了佛山市公務員買車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車改實施僅半年,佛山市私家車的增長就相當于2002年的一倍。接下來,車改將推廣到市直機關,而有說法是“市里的車改金還將略高于區里的標準”。
不僅如此,此次工資改革中公務員的通訊費也被統一。以股級干部為例,每月通訊補助為450元。
佛山市人事局的統計顯示,2003年,該市在編公務員人均年薪增加了27300元,達到了6萬多的水平。
關于此次改革,梁江的解釋是,工資條上前一部分并沒有變,還是按照國家公務員的工資標準。變的只是后面的津貼,按照職級來劃分檔次,“旨在起到橫向拉平差距,縱向拉大差距作用。”
不同部門間的收入差距被拉平,“有油水”的部門公務員工資條上的收入明顯下來一大截。在單位內部,上下之間收入差距加大了,像阿超這樣的普通科員和區環衛局局長(處級)比,每月差3000多元。
但是,“規范收入”的初衷,仍然受到一些懷疑。阿超告訴記者,雖然進行了清理,即使再清貧的衙門,也是有些“油水的”。
這些“油水”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南海和順德兩區尤為豐腴。阿強說,以環保系統為例,在工資改革之前,南海一位環境監測站站長(科級)年收入就已有10萬,而這與他們工資條上的數字相去甚遠。改革后,工資條上的漲了,隱形收入少了許多,但仍然存在。
同時被保留的還有一些由來已久的習慣。此地一位管人事的老干部坦言,就拿每年的四個傳統節日來說,廣東這邊有“發利市”一說,正是各方搞好關系的紐帶。數目從幾百到幾千不等,“給的人情愿,拿的人也不手軟”。工資改革之后,雖有明文規定,“紅包過千要主動上繳”,但大家都心里都明白,“這個利市是可以安心發的”。
另一方面,在公務員收入增加的同時,公務員總數并沒有減少,統計顯示,2003年,佛山市財政原測算公務員工資這一塊,較之去年要多投入2054萬元。“而實際的數字要比這大得多。”梁江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