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外交學院院長、東亞思想庫網絡協調員、外交學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吳建民日前在北京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指出,三大因素使“東亞共同體”得到東亞13國的認同。
吳建民說,首先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地區集團化步伐加快。東亞國家就東亞共同體達成共識不是偶然的,是地區集團化發展的需要,是地區集團化發展推動亞洲人思考和行動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
其次是東亞區域歷史事件的推動。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讓東亞國家警醒。經歷危機事件后,東亞國家看到自身地區集團化的建設滯后,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痛感加強東亞合作的必要。
其三是東亞合作不斷發展,“10十1”和“10十3”機制的作用不斷加強。
吳建民還說,東亞地區13個國家擁有人口約20億,占全球人口的1/3,是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東亞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約20%,東亞國家的外匯儲備占世界外匯總儲備的1/2,東亞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最快。這些經濟要素使得東亞地區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圍凸顯出來。
在被問及東亞共同體進程當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時,吳建民說,日前在泰國舉行的東亞思想庫網絡年會上,許多代表認為,中日兩國高層往來處于停頓狀態將對東亞共同體進程產生不良影響。一些代表指出,中日改善雙邊關系可以借鑒歐洲的經驗,法德兩個民族交惡的歷史長達1000多年,但二戰后通過雙邊合作與多邊機制最終實現了和解,“雙邊難題多邊解決”的經驗值得中日雙方參考。(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