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網10月20日電 據解放日報報道,昨天舉行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傳出好消息:截至9月底,全市完成新增就業崗位62.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26.8萬,比上年減少了3.3萬;該市還將通過立法促進就業,目前立法草案的基本思路已經形成,市政府法制辦按立法程序正在抓緊做好草案的論證修改。
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也發現,本市就業工作仍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萬人就業項目”門檻高
實施“萬人就業項目”是實現今年市政府促進就業工作目標的主要抓手,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委員們發現,截至7月底,在已推出的“萬人就業項目”所招錄的3.4萬名就業人員中,低保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僅占60%。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市人大財經委在11個中心城區對3740名失業人員進行抽樣調查后形成的《上海市失業人員基本狀況調查報告》顯示,“4050”人員是失業人員的主體,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無任何技術和職稱的占73.5%,在就業競爭中長期處于劣勢。萬人就業項目有一部分是社會管理類項目,具有一定技能要求,錄用“門檻”較高。委員們提出“萬人就業項目”必須找準定位,向困難人群降低“門檻”。還有委員提出,政府部門還應對用人單位進行跟蹤問效,了解人員培訓、日常管理以及崗位穩定等情況。
灰領培訓少人問津
一些委員在調研中發現,該市年初推出的14個享受政府補貼的灰領培訓項目少人問津,30多個指定培訓機構大多門庭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訓、實習、就業的結合度不高。首先,這些項目門檻偏高,14個項目中9個與IT有關,很多失業人員覺得“可望不可及”;其次,培訓效果和預期有較大差距,培訓后不一定能通過“灰領”職業資格鑒定。
委員們在調研中還發現,職業技能難以適應工作需要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大障礙,出現這些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高校教學與就業市場的需求脫節。有的學校盲目跟風趕浪頭,致使一些專業供大于求;有的偏重于對即將畢業學生的職業包裝,而對于市場需求的預測、學科設置、課程安排和開發實踐教學課程項目等研究得不深。
委員們提出,政府部門不能只偏重落實就業指標,還應在教育與就業如何緊密結合等問題上,加強政策研究,為學校和培訓機構提供指導和服務。
違規中介屢屢得手
據委員們調查,全市經工商登記的職業介紹中介機構有1800多家,除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管理的57家和工會組織建立的帶有公益性質的職業中介組織以外,其余的中介機構,其運作情況處于放任自流狀態。此外,未經工商登記的非法中介,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拿到錢就走人。
為何這些非法中介能夠屢屢得手?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公眾對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政府培訓項目知曉度不高,加上求職心切,因此容易上當。
大家建議,政府除加大監察力度外,還應給求職者提供便捷的政策、法律咨詢服務,讓他們求職有門。(周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