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解放日報報道,手機小說,圖文書,“聽書”……當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一些“顛覆”文本閱讀的新的閱讀方式應運而生并大行其道,它們滿足了人們忙里偷閑、“點”到為止的閱讀需求。但是,近日,有專家對當下快節奏的閱讀提出了質疑,呼吁現代人放慢閱讀節奏,在細細品味中享受閱讀的樂趣,修身養性。
有人說,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因為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知識過剩的時代,所以,我們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一個讀圖時代。一切的文本閱讀就顯得那樣地不合時宜。在“快”字的旗幟下,我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圖文書”;接受了“手機小說”;接受了“聽書”……如同我們接受“速凍食品”。
快節奏閱讀就像坐高速列車看風景
某中學語文教師吳老師在接受采訪時提出,快節奏閱讀就像坐高速列車看風景,一路上風光無限卻都一閃而過。因為省掉了仔細觀賞和慢慢品味的過程,能在心靈上烙下印記的東西十分有限。
米蘭·昆德拉在《緩慢》中寫到:“在慢速和記憶之間,快速與忘卻之間,潛藏著一種有機聯系,而慢速和記憶的強度必然成正比。”同時,這樣的“快節奏”也使我們的閱讀更具功利性和目的性,而忽略了其修身養性的閱讀境界。
“快節奏”簡化了讀者的思維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周立民認為,文學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人類精神的多樣性,文學閱讀也是同樣的,不應當一味地追求快節奏。節奏的快與慢是作品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統一律令。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就要求文學作品一定要隨同加快步伐,這可能破壞了文學自身的魅力。]
文學與電影不同,電影是以直觀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且轉瞬即逝,它本身就慢不下來;而文字表達則需要讀者在頭腦中將文字轉換成畫面,需要讀者調動自己的記憶、情感去破解文字的密碼,它需要耐心品味,在閱讀的過程中甚至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快”。
“快節奏”簡化了讀者的思維,也反過來使當代的文學創作變得非常粗疏,那種精雕細刻的作品越來越少了,那種大氣磅礴又細致入微的作品越來越少了,那種神定氣閑舒展自如的作品越來越少了,剩下的是在“快節奏”的借口下一些“好看的故事”,這本身使文學降低了水準。多看這樣的作品,終將搞壞讀者的欣賞口味,降低了讀者的藝術鑒賞力。(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