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三門峽5月17日電(張曉濤)三門峽水利樞紐位于黃河中下游,在黃河下游防汛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40多年來,三門峽工程在黃河治理開發中一直是倍受世人關注的戰略性工程。
據悉,按照小浪底水庫設計要求,只有當小浪底、三門峽、故縣、陸渾水庫聯合調度時,黃河下游才能達到千年一遇防洪標準。專家指出,三門峽水庫承上啟下,發揮著中心樞紐作用。小浪底水庫庫容有限,一些問題需要三門峽水庫配合才能解決。多年來,三門峽水庫科學地探索出“蓄清排渾、洪水排沙、平水控制”的運用方式。非汛期按320米運用,濕地面積為275平方公里,對庫區周邊的濕度和氣候起著極大的調節作用。汛期調水調沙主要依靠自然洪水和水庫汛限水位以下的調沙庫容進行水沙調節。在洪水期可利用自然來水的富裕挾沙能力,沖刷水庫和河道淤積泥沙,實現排沙入海。平水期可利用三門峽水庫305米以下調沙庫容,實現淤粗排細,減小小浪底水庫庫尾粗沙淤積,改善小浪底水庫淤積形態。隨著小浪底樞紐正式投運,黃河治理開發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