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五日電 題:“工業重鎮更要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重中之重”
——訪山東省淄博市委書記張建國
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作為一個城市來說,注重經濟發展沒錯,但也要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在不犧牲未來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當代的需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贏’之路。”身為曾經是山東省污染最嚴重的老工業城市,曾經位列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淄博的市委書記,張建國的這一番話,感觸更為深刻。
說起淄博,張建國如數家珍: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產生了管仲、孫武、蒲松齡等歷史名人。淄博還是陶瓷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又是一個工業重鎮,現代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擁有齊魯石化、山東鋁業等一批大中型企業。但是,以資源型、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也埋下了能耗高、污染重的種子,加上當初規劃布局不盡合理,造成工業越發展、污染越嚴重的局面。
記者在淄博采訪時看到,街道是整潔的,天是藍的,到處是綠樹、花草,很難想象過去的污染狀況。環保局長鄒光平告訴記者,民間有一首順口溜:“大煙囪,冒黑煙,晚上星星看不見,一年吸掉半塊磚”,可以說是很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淄博的污染情況。現在呢?近三年來,淄博用于生態環保方面的投資累計達一百八十六億元,比過去五十年生態環保投資的總和還要多。連續兩年空氣質量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三百天以上。
和市民比起來,張建國對淄博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影響感受更加強烈。他一九九七年底從山東省機械廳廳長任上調到淄博任市長,二00二年六月任市委書記。他接觸到的一些臺商,人在淄博投資賺錢,卻到別處買房居住。因為污染,孩子們沒見過藍天,高層次人才和高科技項目引不進來。這些,讓他既受刺激又感難過。
擔任市委書記以后,張建國提出,要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優先考慮,果斷決策。二00二年七月,淄博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環境立市”戰略,提出通過創建綠色和諧的生態環境、誠實公平的信用環境、文明開放的人文環境,把淄博建設成為最具創業引力和適宜生活居住的現代化城市。二00三年初,又把建設綠色城市與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大市一并列入工作戰略和目標。
記者在淄博高新區訪問張建國時,他說,以前從這里往東看,整天是濃煙滾滾。因為那里有十六家水泥企業四十四條生產線。現在,這些污染的源頭已全部被炸掉了,每年減少粉塵排放量四千噸。同時,在化工區污染、水污染方面,也都開始了綜合整治,已初見成效。
張建國坦言,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注意生態環保,的確是困難重重。在他做市長的時候,為了一家企業的污染整改,他親臨現場三次,才促使問題的解決。他說,這是一條“斷臂求生”的路,雖然痛苦,但必須這樣做。他的目標,就是把淄博建設成為既富足又干凈的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