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七月九日電 (徐金波 吳紅云)“百川歸大海,千湖同長江。濕地恢復后,魚米更飄香。”今日,中國內地眾多水務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匯聚一堂,就恢復長江流域濕地生態系統的“灌江納苗”工程試驗成果展開研討,以便在該流域進一步推廣。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調節氣候等環境生態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生物的超市”、“人類的搖籃”等。
中國長江流域由干流、數以千計的大小支流,及中下游地區與之相連的碧波萬頃的湖群、沼澤和沖積洲灘,構成一套獨特的生態系統,蘊育著豐富的水資源和生物,哺育中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三百七十多種魚類提供了家園。同時,也是中國當前最為繁榮的經濟帶,國民生產總值約占中國總量的四成。
但在令人炫目的光環背后,長江也背負著空前沉重的壓力。近五十年來,迫于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人類對濕地資源的肆意掠奪活動逐漸加劇,濕地面積大量減少,已嚴重干擾濕地生態系統在蓄洪、降解污染、涵養淡水資源等方面的獨特生態功能。特別是農業生產、工業污水、居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使得濕地污染加劇,嚴重威脅著魚、水鳥等濕地物種的生存和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修復破碎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探尋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
本次世界自然基金會攜手匯豐銀行,通過與中國林業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相關科研機構合作,在“千湖之省”的湖北選擇漲渡湖、洪湖、天鵝洲進行“灌江納苗”工程試點,加強湖泊與長江的季節性生態、水文聯系,爭取在三至五年內,恢復湖泊的濕地功能及江湖復合生態系統,并發揮其在防洪減災、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同時促進當地漁業等經濟發展。
經長期的調查、研究,水務專家們今日認真討論灌江時機、調度方式,分析灌江納苗進水與湖泊調蓄等內容后,認為實施“灌江納苗”工程,上述試驗湖泊的水質顯著變好,水生物種呈現明顯多樣化,泥沙淤積影響甚微,經濟魚類的總量漸趨增加,而易引發血吸蟲的釘螺則可通過生物手段或水利工程進行控制。因此,本次“灌江納苗”、建立江湖聯系,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
世界自然基金會匯豐銀行長江項目官員表示,該組織將采用實地示范、流域綜合管理與政策倡導等手段,鼓勵利益相關方支持并參與保護健康長江,希望通過二十五年的努力,逐步恢復江湖復合生態系統,再現長江輝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