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0日電 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文章稱,中國作為后起的大國要和平崛起必須妥善處理大國關系,以減少阻力,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文章分析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四大國際戰略取向:
一是建立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大國關系。冷戰結束后,世界上大國之間的關系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要致力于建立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設性的新型大國關系。這是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促進大國關系良性互動的有效手段。
二是實行穩定周邊的戰略:睦鄰、親鄰、富鄰。目前,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處在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為了實現和平的崛起,中國努力實行綜合立體的穩定周邊的戰略, 即以中國的和平崛起為前提,以經濟安全為主題,兼顧政治、軍事、文化、環境、信息等多種安全因素,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維護中國周邊的安全和穩定,營造安全可靠、經濟繁榮、長期穩定的周邊和平環境,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奉行睦鄰、親鄰、富鄰的政策,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如何消除一些周邊國家的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妥善處理有較大爭議的邊界爭端問題,如中印邊界問題,特別是南沙問題,創造有利的周邊環境。
文章說,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要積極發展中國參與和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要采取積極有效的具體措施加速實現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戰略設想。這是實行穩鄰、睦鄰,親鄰,謀求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是要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和平崛起中受益。發展中國家歷來是中國在國際事物中可以依靠的力量,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仍然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重大問題上互相支持的政治優勢。
文章強調,今后,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全面合作,這包括在國際事務中注重與發展中國家磋商協調,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在解決地區性的沖突與矛盾中,采取積極、穩妥、推動和平解決的方針。在經濟貿易方面,應繼續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按照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形式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探索新的合作途徑。中國在重大場合既要為發展中國家說話,又要堅持決不當頭的戰略方針。
總之,要使發展中國家從中國崛起中,從與中國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中得到好處,為中國的和平崛起爭取一個長期有利的國際環境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四是以多邊外交為重要舞臺,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國際政治生活的多元化,多邊外交日趨活躍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主權國家通過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在廣泛的領域展開國際合作,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有利于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因此,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應十分重視開展多邊外交活動,積極發展多邊外交關系。
文章說,今后,中國應以聯合國為主要舞臺,以亞太,特別是東亞地區為重點,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在聯合國大會、亞歐會議、亞太經合組織、中國——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東亞領導人會晤等多邊外交場合和國際及區域性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維護中國的主權和正當權益,并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應有的貢獻。(宮力 孫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