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 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平情而論,北京上周末推出由15項優惠政策組成的贈臺“大禮包”,到底對陳水扁的“終統論”起著多大化解作用,目前下判斷恐怕仍言之過早。但是,人們不難看出,為避免臺灣朝“法理臺獨”越走越近的傾向,利用經濟民生軟性出擊,將會是中國大陸未來策略的主軸。
對到訪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四點建議。言下之意是,“堅持九二共識”,也就是在“一中”原則下,什么都可以談。
為期兩天的首屆國共兩岸經貿論壇,聲勢是浩大的,反應也以正面居多。臺灣“總統”陳水扁高音量喊出“遮羞布”的揶揄之聲,也可讓人從側面揣摩出其對事態發展所產生的焦慮感。
“大禮包”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中臺辦)主任陳云林宣布,幅度顯然加大:去年對18種臺灣水果的零關稅待遇,今年增至22種水果,并且擴大到蔬菜類。優惠政策也包括承認臺灣高等院校學歷,允許臺灣醫生在大陸執業,臺灣投資者在大陸辦醫院股權最高可占70%,制定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管理辦法等范疇。政策的主旋律在于兩岸的互動,盡管優惠措施也有意針對作為“泛綠票源”的臺灣農民。
不過話說回來,要知道“大禮包”帶來的實質沖擊到底有多大,恐怕還需一番細節的分析。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臺灣海產能在大陸賺取利潤的大餅其實在“冷凍加工品”,但這次并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此外,大陸上的農產品、海產品成本低,價格廉宜,質量也不差,登陸的臺灣產品能否有足夠的競爭力還是一個問題。
從去年到今年,國民黨以民族主義為本錢,重打“國共合作”的牌,遇到民進黨方面意識形態的反彈,其實是意料中事。民進黨用行政力量——政府的“公權力”,去阻擋這輪微笑攻勢,也可以理解。但說到底,“大禮包”釋放出來的是一種善意。在陳云林赴臺舉辦論壇仍拿不到簽注,一對大熊貓到臺安家的進程也屢屢受阻之際,臺灣的農產水產卻可以自由登陸,有人認為,這是大陸方面的大方得體,“能夠做的都做了”。
“大禮包”和相關的優惠政策對臺灣民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視乎它是否能成為臺灣經濟軸承中的有效潤滑劑而定。如果臺灣社會仍然是政治紛爭多過經濟成長,大陸的商貿前景就會散發出吸引力了。
目前至少有個民意風向是肯定的,那就是連戰兩次“和平之旅”氣氛的迥異。去年,在機場給他送行的是藍綠兩營的血腥混戰;而一年之后,喧鬧消失無蹤,與他同行的是近200名政經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幾個歷來堅定挺扁的大企業家這回都出席經貿論壇,并且跟胡錦濤在北京會面、握手。這充分說明了兩岸加強經貿合作是大勢力所趨。
連戰用的一個關鍵詞是“截彎取直”,他提出的吊詭是:為什么從臺北到北京,航程會是從臺北到夏威夷的同樣八小時?看來,兩岸的互動應該從了解開始。正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所說,兩岸青年太缺乏交流的機會了,下一代彼此的感情很薄弱。由此看來,兩岸在進修、就業、商貿上的“直航”,應該是建造臺海穩定的一個基礎。(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17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