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展綠色經濟的經驗與啟示
閱讀提示
■法規政策和標準創新是綠色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將“加快推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著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為重要指導思想,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產業新格局和競爭新優勢”。在這一國家宏觀戰略的指導和支持下,綠色經濟在重慶市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宏觀戰略和政策基礎。從過去幾年重慶市在實現綠色轉型的實踐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綠色轉型最根本的途徑
“十一五”以來,重慶市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3.91%、18.24%、13.12%,產業結構由15.1∶41.0∶43.9轉變為9.3∶52.8∶37.9。第一產業份額下降幅度較大,工業或者制造業等第二產業份額大幅提高,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份額有所弱化。總體來說,農業基礎薄弱、工業既不大又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突出矛盾仍未改變。同時,在當前資源環境硬約束的內生要求、國家以轉型為主線的宏觀政策外部驅動以及對產業發展方式轉型提出緊迫要求的外部因素推動下,重慶市謀劃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來實現經濟轉型。
根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重慶市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新興信息產業等戰略性產業,加大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力度,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穩步發展現代農業,構建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初步思路是通過改造老工業基地,培育新型產業和發展未來產業,形成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天然氣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能源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的“6+1”工業支柱產業。其中化學工業要形成以長壽化工園區、涪陵化工基地、萬州化工基地三大板塊為主、相對集中的產業格局。計劃到2012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到2015年達到1.4萬億元以上,其中產業優先發展是重點任務。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部服務之都,產業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優化提升,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左右,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15%,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到45%。“十二五”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完成4萬億元以上,其中產業投資1.42萬億元。
可以看出,重慶市意圖通過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通過改造傳統制造業和培育新興高技術產業,促進重慶市的經濟增長與轉型,推動產業的合理布局,提高經濟的競爭力,優化城鄉結構,逐步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擴大綠色就業。
嚴格的環境管理是實現綠色轉型的助推器
重慶市依托國家支持和宏觀政策參與地區發展的綜合決策,不斷創新環保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環境保護機制、工作體系和手段,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的能力建設,充分利用環評、監測、審批、執法等抓手,對調整重慶市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優化產業結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以長效機制推進環境保護與發展共贏。一是建立了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把環境保護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定重大決策(政策)必須經過充分的環境影響論證,招商引資項目環保部門要提前介入,建立了總量控制和污染減排工作體系等新的環保工作機制。環境保護規劃逐步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一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調控手段。二是建立了齊抓共管的環保工作機制。逐步建立了“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環保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履職、社會公眾參與”的環境保護齊抓共管機制,形成了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市齊抓共管環境與發展工作的局面。三是建立了環保目標責任制及總量減排聯席會議等保障制度。2000年起,重慶市在全國率先開展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重慶市市委、市政府將年度環保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區縣、部門、大型企業,并將其作為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了“職責分工明確、目標任務量化、項目措施落實、監督考核逗硬、獎勵懲處兌現”的目標責任機制。
嚴格環境標準,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從上游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重慶市將嚴格環境標準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舉措,特別是根據主城大氣污染較重、渝西地區水資源缺乏和三峽庫區水環境敏感等情況,制定了《重慶市產業環境準入標準》、《重慶市工業項目環境準入規定》、《重慶市電鍍行業準入條件》等地方準入標準,以環境容量為資源,以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為準入條件,從產業政策、工藝規模、清潔生產、選址布局、污染防治、總量控制和風險防范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各地方工業項目的環境準入政策,禁止在城市上游和三峽庫區建設威脅水環境安全的項目,禁止在主城區建設使用燃煤等大氣污染嚴重的項目。
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減排,從末端倒逼產業結構調整。重慶市加大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關停小火電35.86萬千瓦,關停400余萬噸的小水泥生產能力,淘汰了鋼鐵、造紙、化工等落后產能,共計年減少能源消耗83.6萬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硫2.9萬噸、煙(粉)塵2.5萬噸,節能減排效果十分顯著。截至目前,重慶市已關停并轉企業2294家,水泥行業已累計淘汰48條生產線638.6萬噸產能,火電行業已累計淘汰30臺機組25.86萬千瓦裝機。關停小化工、小鋼鐵等污染企業53戶;關停高耗能、污染企業261家(其中關停涉及水污染排放的企業131家),淘汰建材、化工、冶金行業落后生產線194項,關閉了28家不能穩定達標的造紙企業、14家碳酸鍶企業。重慶市對境內的火電廠和大蒸噸鍋爐窯爐實施煙氣脫硫,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快了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通過輕化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由重向輕轉變。
加快主城污染企業退出和搬遷,促進企業產業升級。自2001年起,重慶開始進行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的探索。通過制定稅費征收、土地出讓補償、職工養老和醫療、財稅返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促進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按照“退城進園、搬大搬強、消除污染”的原則,企業通過積極采用國內外具有先進水平的設備、技術和工藝,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淘汰資源和能源消耗高、市場競爭力弱、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對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擴大規模,使企業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同時,搬遷優化了企業的資產結構,降低了企業負債率,使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部分企業還通過搬遷,引入外資或內資,改變企業資產組成結構,轉變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機制更靈活,更具市場競爭能力。截至2009年10月,已完成火電、化工、制藥等行業98戶污染企業的環保搬遷。據不完全統計,僅川染廠關停,長風化工廠、西南合成制藥廠、重慶電池總廠技改、搬遷,就削減廢水硝基苯排放量99.49噸/年,削減苯1.82噸/年,削減氯苯11.12噸/年,削減揮發酚59.88噸/年,削減廢水汞排放0.025噸/年。2011年底前全市將完成重點污染企業搬遷任務138戶,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261家(其中關停涉及水污染排放的企業131家),淘汰建材、化工、冶金行業落后生產線194項(長壽地區納入“十一五”規劃關停企業22家)。2012年全面完成環保搬遷后,主城預計每年約減排二氧化硫6.5萬噸、煙粉塵3萬噸。通過實施環保搬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優勢產業的培育,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環境保護目標。
企業綠色投資與科技創新是綠色轉型的基本保障
調研組先后考察了華能珞璜電廠、海裝風電設備公司、遠達環保工程公司等企業及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它們分別是傳統能源產業改造、新興高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模式的代表。從這些企業和園區的實踐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啟示:
國家政策引導是傳統企業“綠化”以及新興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國家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政策是華能珞璜電廠進行“綠化”的驅動因素。電廠從建廠開始就確定了發展和環保并重的綠色發展戰略,并在環保設施建設、電廠運行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全過程中注重節能減排的組織管理、投資和技術升級改造,降低了資源能源消耗,減少了污染物和廢棄物的排放,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成本和給社會造成的環境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環境政策和環保市場需求是遠達環保工程公司實現增長的前提。環保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策驅動型產業,有了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對企業降低排放的要求,企業才會對環保技術和服務產生需求。正是由于國家針對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企業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制定了比較嚴格的環境法律和政策,排污企業才對脫硫、水處理等設施、技術和服務產生了長期穩定的需求,遠達環保工程公司這樣的企業才有市場,才能實現發展。
國家綠色能源政策為海裝風電設備公司提供了發展機遇。自2005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多項扶持政策。雖然風電的建設成本相對于火電來說非常高,但在有利的政策環境下,近幾年我國的風電產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到2008年底,全國累計裝機1.18萬臺,裝機容量約1221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位。風力發電的迅猛擴張給風電設備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出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海裝風電設備公司就是在這種有利的政策環境下,抓住機遇實現了發展。
綠色投資是“綠化”傳統企業、培育新興產業的必要條件。無論是“綠化”傳統污染產業,還是培育新興產業和發展環保產業,綠色投資都是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華能珞璜電廠在建設初期就投入相應的環保資金,用于燃煤脫硫等,同時在逐步擴建的每一期工程中都投入資金保障環保設施建設。在實現電力企業發展的同時,保證了較少的污染物排放和較低的資源能源消耗。
由于華能珞璜電廠所用燃煤為重慶當地的高硫煤,脫硫設施的運行成本相對于低硫煤來說比較高,但電廠仍然投入資金保證脫硫設施正常運行,使全廠脫硫裝置的投運率從投產初期的60%上升到目前的98%以上,脫硫率也從初期的8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根據電廠提供的數據,隨著物價上漲及電廠機組規模擴大,電廠脫硫的年運行成本從1992年的約1億元逐漸上升到了2009年的約3.5億元。1992年以來,珞璜電廠直接投入污染治理的資金達到28億元以上。另外,在電廠開展節能降耗,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的過程中,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電廠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和運行的環保設施,是進行節能減排,打造綠色電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