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能源頻道

媒體評說:城市化人口轉移對能源和碳排放的沖擊

2010年10月11日 08:01 來源:上海證券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2009年,政府提出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GDP碳強度)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低碳經濟轉型和發展之路。因此,溫室氣體減排是中國“十二五”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城市化工業化是一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關鍵階段,相對于其他發展階段,城市化發展階段是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一個階段,而且此階段的能源需求具有剛性特征,因此該階段的碳排放增長也最快。一個國家的經濟及能源政策,需要與階段性發展的特征相配合,才切合實際并具有可操作性。

  中國目前處于城市化工業化階段。2007年,中國的GDP約占世界總量的6%,但是鋼鐵消費量占世界的30%,水泥占54%,這說明中國正在經歷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1978年至2008年間,GDP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長,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長5.7%,電力9.1%。2003年至2008年間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年均增長速度接近雙位數,說明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正在加速。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率大約為61%,高收入國家為78%,而中國2008年46%的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預計202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也將達到60%左右,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大約3億人口將由農村移居城市工作生活(相當于目前美國人口)。

  城市化工業化階段的能源消費特征是增長快和能源需求剛性問題。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能源消費特征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城市居民人均能源消費量是農村居民的約3.5至4倍。城市化相關的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需要大量的水泥與鋼鐵,只能在國內生產,因為國際市場無法為中國提供如此大量的鋼材和水泥。此外,為城市化提供大量的就業,要求中國的產業結構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生產相對低端、高耗能的產品。總結起來,對于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城市化發展階段與能源需求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即經濟快速增長會推動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會提高整體能源消費水平,由于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同步,城市化進程中的工業化特征體現為高耗能產業迅速發展,也意味著能源消費增長較快。因此,能源需求是剛性的。

  即使按照目前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國能源結構仍將長期以煤為主。中國2008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28.5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占比為68.7%,石油消費量占比為18.7%,天然氣占比為3.8%,其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占比僅為8.8%。

  中國至2020年將基本完成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那么,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剛性且快速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無法改變,碳排放仍將快速增長。即使是逐步降低碳排放增量,也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對比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雖然存在能源稀缺程度、環境空間和技術水平等的不同,但是,目前中國的許多經濟發展問題,如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經濟增長、重工化經濟結構和能源效率低等,都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基本特征。作為國際上碳排放總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國家,其碳減排的國際壓力日益增大,而所處的城市化發展階段又使得碳減排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在充分認識城市化階段的能源消費特征和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制定現階段的碳減排政策,是中國政府最為緊迫的任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對于中國來說,制定有效的低碳轉型戰略和政策,必須以城市化這一發展階段為起點,充分理解城市化的人口轉移對能源和碳排放的沖擊,以及該階段中能源消費增長和能源需求剛性問題。理解城市化進程的能源和碳排放影響因素,將具有現實的政策意義,既有利于政府參與國際合作與博弈,也有利于政府從城市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排放的基本特征出發,制定切合實際的碳減排政策。(林伯強 作者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

參與互動(0)
【編輯:趙婕】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