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能源頻道

國際智能電網建設殊途同歸 應廣泛建立企業合作

2010年11月08日 10:59 來源:科學時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10月底,來自美國、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的企業領袖齊聚北京,參加由SZ&W Group主辦的世界智能電網中國聚焦2010高峰論壇。一個第一次舉辦的論壇就吸引了如此多的國外企業,中國智能電網的市場吸引力可見一斑。

  中外智能電網的內涵是否相同?國外智能電網市場開拓情況如何?中國智能電網建設進展如何?帶著這些疑問,《科學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與會專家。

  中美歐智能電網建設殊途同歸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際上電網的發展可概括為兩大趨勢:一是統一或聯合的特高壓電網;另一個是分布發電與交互式供電的分散智能電網。中國是前者的主要代表,而歐美是后一種智能電網的代表。

  法國電力公司副總裁、IEC智能電網戰略小組主席Richard Schomberg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詳細介紹了各國建設智能電網的起源。

  他指出,智能電網起源于美國。早在2001年,由于經濟發展較快,電力消費持續增長,導致美國經歷了很多次大停電;其次,美國的電力基礎設施雖然已經很老舊了,但由于放松管制,沒人敢投資維修;而建設新的發電廠也需要大量投資。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提出了智能電網,希望增加一些智能化和信息化控制手段。

  歐洲的電網運行狀況很好,但歐洲是全球風電發展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地區,截至2009年年底,歐洲風電裝機容量已達7615萬千瓦。在2004~2005年,隨著對可再生能源的關注日益增長,歐洲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幫助管理、平衡電網中發電和用電的平衡,以此來接納大量的分布式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

  在這兩個原因之上,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變暖的討論越來越多,各國政府開始尋求解決方案,智能電網成為一種選擇。

  而在中國,故事又有了另一個版本。除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要求以外,中國的一大特點就是經濟發達地區集中在東部,而能源和資源主要在西部。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的資源能源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協調——東部4.8%的土地創造了30%的GDP,導致2/3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但實際上我國2/3的煤、風能和太陽能都在西北,4/5的水電資源集中在西南。“因此中國的智能電網必須同時強調堅強和智能兩個特性。”他說,這就要求中國的電力系統必須具有高效傳輸。

  2010年7月8日,由中國自主研制、設計和建設的四川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正式投營。

  Schomberg評價道:“中國發展了全世界最高級的特高壓電網。”

  特高壓電網并不需要計算和通信技術。參加此次論壇的專家指出,中國的智能電網更強調“堅強”和“統一”的特性,中國的政治體系、經濟環境、管理體制等也使得電網朝這個方向推進具有一定優勢;而歐美的智能電網則更強調信息化管理和用戶需求側響應。

  Schomberg最后指出,雖然各國發展智能電網的歷史不同,但是現在都處在同一個交叉路口——都對同樣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感興趣。“因此可以說,歐美中處于不同考慮,但殊途同歸,最終找到了類似的解決方式。”Schomberg說。

  企業合作廣泛建立

  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智能電網將覆蓋全世界80%的人口。根據PikeResearch的預測,2008~2015年全球智能電網總投資額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僅在美國就有530億美元。

  大好前景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投資。他們包括ABB和通用電氣這樣的傳統電力設備供應商,IBM、甲骨文等IT企業,另外還有思科、私人控股的SilverSpringNetworks甚至是一些電信運營商都希望能在智能電網中占得一席之地。

  半導體制造商可能成為智能電網的最大的受益者。變壓器、變電站和控制家用電器的家庭能源管理設備上大量需要微處理器來分析信息。ABB全球智能電網部門負責人BazmiHusain表示,電網現代化建設和自動化成為未來增長的主要來源。ABB同時還對智能電網基礎設施供應商進行投資。

  作為美國第五大電力控股公司,杜克能源為美國五個州的400萬名用戶提供服務。美國杜克能源公司高級副總裁及首席技術官David Mohler10月28日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杜克能源發展智能電網的舉措覆蓋了能源領域的方方面面,從發電、輸電、配電到提升服務質量和提高能效項目。“我們的智能電網那個戰略關注于系統、用戶參與、通信、政府管制、合作者五大方面” 。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