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石家莊八月一日電(記者 李瑾)自二00四年六月份中央五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到現在已一年有余,記者日前就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復興這一問題采訪了幾位民族文化研究專家。專家同時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復興急需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日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告訴記者,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結晶,而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文化的身份象征。在現如今強勢文化大舉襲來的情況下,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自己民族的根勢在必行,因此,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會達五千多個。這些節會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千變萬化,都有著明顯的地域文化、時空特點以及獨具魅力的鄉音、鄉情、和鄉土味道。這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傳統節會在民族文化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二00五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成功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消息讓眾多海內外的華夏兒女感到如芒在背。到目前為止,韓國、日本人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仍然保持著一些華夏傳統節日的原汁原味性,如韓國人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日,日本人也把春節、端午節列為節日,并隆重地度過。于是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到,同樣的事情是否會繼續在其他傳統節日上重演……
因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白庚勝說,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對傳統節日禁忌、祭祀、慶祝、娛樂等民間風俗,進行認真研究和系統整理,科學分析傳統節日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斷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以捍衛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豐富性。這需要政府部門給予重視和大力支持,需要有立法和管理體系的支撐。
盡管近三年多來,各級政府和有關的人民團體對民間文化遺產實施了保護和搶救工程,今年春節期間,央視科教頻道還推出春節特別節目《我們的節日》,并錄制了光盤進行發行,但卻只是中國五千多傳統節會中的一角。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胡小偉說:“工作正在開始,力度還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