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資本四大典型特點
裙帶嚴重、以權謀私、官商勾結、集體腐敗,被視為東亞權貴資本的四大典型特點。
——政府權力私有化、國家經濟家族化是東亞權貴資本集中體現。
菲律賓是東亞權貴資本的一個典型。軍人出身的費迪南德馬科斯擔任總統后,其夫人伊梅爾達被宣布為繼承總統職位序列的第一人,此后伊梅爾達又計劃把當省長的兒子栽培成為總統。總統夫婦兩大家族的成員非富即貴,而軍隊中大部分高級將領都是總統的同鄉伊洛戈省人。
印度尼西亞是東亞權貴資本的另一個典型,統治印度尼西亞達32年的前總統蘇哈托視國家為自己的宗族、采邑和私產。蘇哈托在印尼建立起龐大的盤根錯節的家族統治,其子女加上他們的配偶、族親和表兄弟及蘇哈托的孫輩們,幾乎壟斷了印尼的金融、汽車、電力、建筑、交通運輸、森林、礦山、新聞媒介和房地產等所有有利可圖的經濟領域。
——在諸多東亞國家,普遍存在著政府權力過大與權力過度集中,又缺乏有效監督制約的問題。
隨著政府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的范圍不斷擴大,市場中的政策因素和權力因素加重,引發了眾多的行賄動機。從政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職業,這又鼓勵官員們和行政部門擴大對市場的干預以獲得更多、更持久的利益。
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的兒子、蘇哈托的子女等權貴就是利用各種配額、優惠、補貼、減免稅、政策性貸款、大型工程以及各種收費、證照等紛紛介入市場。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執政期間,其家族及與其過往甚密的幾個大財閥,壟斷了菲律賓國民生產總值的80%,馬科斯夫婦名下的資產至少相當于菲律賓國家3年的財政預算或40%的外債。另一位總統埃斯特拉達也因生活糜爛而被趕下臺后,被起訴貪污受賄的金額高達8000萬美元。
——錢權交易、設租與尋租在東亞國家相當普遍,形成了本地私人資本、跨國資本和官僚的結合體。
在印尼,富商們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企業,然后讓執政者的親戚在企業中位居要職,由此形成極小部分富商與政治權貴利益交織、互相利用、共存共榮的官商勾結體制。
在泰國,不健全的民主政治使政商關系日趨緊密。商界人士用金錢收買選票支持官僚政客競選,官僚政客當選后則以社會公共資源回報資助者,這種投桃報李的風氣愈演愈烈。為獲取競選資金,政客們利用權力索賄或貪污,或者與商界密友簽訂“君子協定”:商界密友先墊付競選資金,政客則保證當選后把有利可圖的工程等各種經濟特權回饋商界密友。
韓國在經濟發展之外的主要資金是美國援助,執政的自由黨則掌握著美援的分配權,企業要獲得官價外匯、進口許可、銀行貸款、原料物資等,必須通過行賄或為自由黨提供“政治資金”。
——默許乃至縱容官僚階層和執政黨成員尋租致富,已成為當時東亞威權主義體制自我鞏固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馬來西亞,自20世紀70年代后新興的馬來統治集團為了達到其“重組社會”(即提高馬來人的經濟實力、經商能力和收入水平,改變華人經濟一支獨秀的局面)的目標,積極干預市場,使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難解難分,出現了執政黨巫統大辦公司、政府大搞巨型工程以及政府加強對市場的“指導”等現象。黨和政府的基干力量均參與了經濟利益分肥,利用經濟分肥來維持統治階層內部穩定,借以穩定政壇秩序。
印尼蘇哈托政權更是登峰造極,他上臺后通過內務部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把所有的政府公務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拉入自己控制的“專業集團”。而專業集團既是為自己的私利壟斷權力的工具,也是蘇哈托集團手中掌握強有力的政治機器。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