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托關系嗎?想走后門嗎?正在苦于沒有門路沒有人引薦?沒關系,有了互聯網,“一切皆有可能”。近期出現了一種把人際關系當成商品來買賣的“拉關系網”:一家叫“智客網”的新網站,構建了一個供網民找尋所需要人脈的平臺,發帖者公布懸賞金額,網站則從每次的懸賞金中抽頭20%。這種新奇的經營模式一出現,立刻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網民:會給商業賄賂提供場所
記者好奇地進入智客網,看到首頁上標著“國內首家智力產品與人際關系交易平臺”的字樣,其業務分類欄中的“人脈懸賞”,就是專門用來放置網友發布的各類“懸賞找關系”信息。粗粗瀏覽了一下,記者看到其中有些是尋找程序設計員等似乎純屬“獵頭”行為的帖子,但也不乏“我做生意遇到一點麻煩,想認識上海閔行區工商局的人”、“誰認識中石化人事部的負責人?賞金800元!”等目的可疑的懸賞,而引起網民爭議的,正是后一類帖子。
“怎么還能為商業賄賂提供場所啊?”“權力尋租豈不是更容易了?”……記者隨意采訪了幾個網民,他們都表示了這樣的憂慮。
網站:是人脈和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創新
“大家曲解我們的宗旨了!”記者撥通了網站上提供的聯系電話后,該網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網站提出的人脈懸賞是指健康的人脈拓展,是以交友、企業獵頭、商務人脈等為目的的正常交際渠道。“一講到人際關系、人脈,人們就把走后門、托關系聯系起來,這未免也太片面狹隘了。”這位工作人員表示,現實社會中,中介收取中介費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智客網并不是所謂的找關系網站,“就像大學里的公共關系專業不能被理解成拉關系專業一樣。”
在智客網的首頁,記者看到了網站掛出的“嚴正聲明”,稱“人際關系也是一種生產要素或社會資本,擁有它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智客網將人脈關系和電子商務結合,推出人脈懸賞,是對人脈資源價值的肯定,是一次對溝通渠道的創新。”
打了法律的擦邊球
“智客網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不能提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在了解了智客網的運營模式后向記者表示,“人脈懸賞”的經營流程中,雖然很難找到與我國現有法律法規明顯抵觸的地方,但它是一種處于灰色地帶的商業模式,不應該受推崇。
“而且,一般意義上的中介機構提供的是正常商品、服務的交易,而人際關系屬于社會學范疇,并沒有商品的屬性,所以智客網在聲明中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中介機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阿拉木斯認為。
想要叫停也難
北京律協信息網絡與電子商務委員會秘書長魏世廩認為,即使許多人看來可能會接受不了,但“人際關系”本身沒有非法性,所以想要叫停也很難。“因為即使有行賄、受賄等可能情節,也只存在于發帖者與應邀領賞者這兩個交易主體之間;而智客網提供的只是一個平臺,起的是交易媒介的作用,不能因為人際關系可能會被用作腐敗公關,就認為這樣的關系交易平臺有違法性。”
而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胡鋼律師告訴記者,我國刑法規定的“介紹賄賂罪”必須是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撮合的是行賄受賄行為而有意為之)且情節嚴重方構成犯罪,而智客網提成收費行為具有謀求私利目的,雖然目前尚未證明其達到直接故意,但它具有較高法律風險、需加強監管和自律卻是不應回避的現實。
監管力量要盡快跟上
在采訪中,魏世廩認為,智客網等新模式,更多考驗的是政府部門的監管能力,這才是問題的重點。
“在加強政府監管方面,我認為理想的狀態是,信息產業管理部門要在技術上加強監控能力,網站一出現違法詞匯就能及時檢測到;工商、文化等部門也應密切關注,并對其進行追蹤研究而不是放任不管;至于公安部門,現在許多地方都有了網上警察,所以應該通過積極的網上巡邏、協管,把類似互聯網經營新模式也納入互聯網治安管理的總體框架。”(記者 王曉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