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三江9月26日電 題:廣西三江侗鄉與牛“情緣”的變遷
作者 楊志雄 黃艷梅
“斗牛,我家幾代人都喜歡它。可現在侗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牛不僅用于耕作和斗牛比賽,還成為我們侗鄉民族風情生態旅游產業的產品,它能出口創匯,給我家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入,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今天上午,正在此間參加廣西三江縣獨峒鄉斗牛節的“牛王”主人吳光生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侗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人口約三百萬,主要聚居在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侗鄉斗牛比賽是侗民族傳統的節目,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記者看到,斗牛場設在三江縣獨峒鄉華練村的河道間,河道兩邊、風雨橋上、吊腳木樓上、山坡上擠滿了數萬名來自貴州、湖南、廣東等地的游客,穿著民族服裝的侗族小伙子和姑娘們穿梭其中。11時許,兩頭體健膘肥、渾身發紅、殺氣騰騰的大水牛牯從五十米遠的地方迅速相向跑過去狠狠把頭撞在一起,發出“嘭”的響聲,數十米外都能聽見撞聲。此時,鑼鼓聲、蘆笙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整個侗鄉沸騰了起來。牛的主人再次揚起手中的竹鞭,通人性的兩頭斗牛不負眾望,使勁頂撞,或壓住對方,或用尖利的犄角左撬右鉤,企圖鉤進對方的肌肉和眼睛。經過幾番的驚險搏擊,獲勝的一頭身披著凱旋的紅布在主人驕傲的牽引下,傲然環游一圈后喘著粗氣在眾人贊嘆聲中離去。
“每年中秋節次日,我們都要舉行一次隆重的斗牛比賽,慶祝‘收獲豐收,寄托希望’。贏者將獲得豐厚的獎品,牛的主人及全村民眾以此為榮。”吳光生滿面笑容地說,“我家至今養過十八頭斗牛,多次贏得斗牛桂冠。今年七十七歲的父親吳承瑞,十五歲時就與斗牛結下情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牛王’。斗牛一般都關在山上,山上清靜、空氣好、蚊子少,斗牛吃了容易長肥,為照顧好斗牛,父親長年吃住在山上的牛棚里。現在因父親年邁便把斗牛重任交給了我。”這位四十歲出頭的壯士,如今亦成為村里赫赫有名的 “斗牛勇士”和“吳牛王”。
為了養好牛,吳光生起早貪黑,翻山越嶺到十多公里遠處為斗牛割青草,煮糯米粥,有時全家齊上陣。雖然飽償苦累,但每當他的肥得滾圓、遍體泛紅的大牛牯在斗牛比賽中勇猛搏擊摘取“牛王”桂冠時,他就感到十分滿足。
在體驗斗牛苦與樂的同時,吳承瑞也深刻感受到斗牛的根本性變化。他說,過去他家也養斗牛,主要是耕作之用,斗牛比賽獲勝也只是個人榮譽。落實家庭承包生產責任制后,牛主要供給人們食用,進行牛肉深加工。斗牛比賽獲勝既是個人又是全村的榮譽,更是全鄉的榮譽。如今,牛已提升到社會經濟和文化層面上來,商品活牛出口換外匯、還成為三江侗鄉民族風情生態旅游的一個亮點等。三年來,他家單出售斗牛和商品牛收入三萬元人民幣,旅游產品一萬余元,華練村的斗牛還曾走出侗鄉參加廣西桂林、廣東潮州等地的斗牛角逐,贏得了不少榮譽。
三江侗族自治縣縣長楊恩維介紹,近年來,政府把開展民族風情旅游定為三江旅游產業發展的主打產品。獨峒鄉是民族風情旅游的重點鄉,獨峒的斗牛比賽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三江旅游。獨侗、同樂、富祿三大牛市場的產品供不應求,揚名于海外。民族風情生態旅游給農民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年上半年到三江旅游人數十七點六萬人,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八,預計今年全年到三江旅游人數超過三十五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