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年09月03日 20: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那天風很大。”
“年輕的士兵們冒著槍林彈雨,沖向日本侵略者。砰!砰!有人倒下了,有人繼續向前沖鋒。”
“我們的偵察兵發現了日本士兵,扔了手榴彈過去。我們就這樣(在前線)慢慢向前推進……”
這是俄羅斯老戰士維克多·克里瓦紹夫的抗戰記憶,也是千千萬萬戰士們抗戰精神的共同底色——勇敢無畏,堅毅果敢。
同樣背井離鄉、奔赴千里之外的,還有援華蘇聯空軍們。季莫非·赫留金是其中之一。
“轟!一枚炸彈擊中日軍航空母艦!轟!又一枚炸彈擊中日軍陣地!”
當時,季莫非·赫留金化名“胡金頭”,和戰友們執行了上百次作戰任務。
一次又一次,鷹擊長空,鏖戰日寇,只為還天空和平與安寧。他們同中國軍民結下深厚情誼,一如伏爾加河寬廣深沉。
當得知祖父同日本關東軍作戰、幫助中國的事跡,蘇聯紅軍機槍手伊萬·馬姆西科的孫子尤里同樣感慨萬千,“我們先是感到悲痛,然后是驕傲和自豪。我自豪于我們的親人為正義事業而戰,不惜犧牲生命。”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其著作《戰爭與和平》中寫道:“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若說宏大歷史承載著集體記憶,對這些老兵而言,他們個人的珍貴記憶,正是其中鮮活而珍貴的片段,從未因歲月流逝而褪色。
80年過去了,泛黃的照片、陳舊的制服肩章、飽經風霜的軍帽,無一不訴說著不問國別的勇敢與大愛。那些風雨同行的故事,正作為精神印記,在人間代代傳承。
責任編輯:【孟湘君】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ICP備2021034286號-7]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