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月29日,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員,對安裝在南極內陸冰蓋的兩架“極端環境無線傳感器網絡觀測平臺”進行了改造升級,這套觀測平臺,主要用于搭接不同的傳感器和傳感器的集合,通過合理的布點,可以獲得定點、長期、連續的多環境要素,和大氣壓力等多方面的數據,為研究極端環境提供實時數據。
【正文】這兩臺儀器都在南極大陸冰蓋上,距離中國南極考察隊內陸出發基地3至6公里左右,是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員安裝的。29日,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的惠鳳鳴與幾名考察隊員一起,改造了這兩個觀測平臺。
【正文】1月29日,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員,對安裝在南極內陸冰蓋的兩架“極端環境無線傳感器網絡觀測平臺”進行了改造升級,這套觀測平臺,主要用于搭接不同的傳感器和傳感器的集合,通過合理的布點,可以獲得定點、長期、連續的多環境要素,和大氣壓力等多方面的數據,為研究極端環境提供實時數據。
【正文】這兩臺儀器都在南極大陸冰蓋上,距離中國南極考察隊內陸出發基地3至6公里左右,是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員安裝的。29日,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的惠鳳鳴與幾名考察隊員一起,改造了這兩個觀測平臺。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惠鳳鳴
2:53:比方說它的電池電壓,我們認為它可能會耗電很大,但實際上經過現場發回來的電壓的信號等,實際上儀器的功率很小,所以我們今年就把,一個是把去年安裝在兩塊系統中的風力發電的這種系統,把它給去掉,另一個進一步改進線路板的系統,把線路板的系統進行升級,
【正文】取得南極的冰架長時間序列、連續的地面原始數據,對于獲取的冰蓋運動、表層冰雪的融化等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因為南極及端的天氣狀況,人為采集的難度大、風險高,這一問題,一直困撓著科考隊的隊員。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惠鳳鳴
0:22:南極一個是面積比較大,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最低溫度歷史上測的是是89.2度,風速最高可以達到100米每秒。這么惡劣的自然環境,來獲取現場的數據,來研究南極,尤其是整個南極洲是不可能,也是無法實現的。
【正文】將網絡技術應用于南極的冰架監測,取得原始數據,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這些數據可以輔助遙感數據校正和信息提取。這對于理解由遙感影像獲取的冰蓋運動、表層冰雪的融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進而可以深入研究全球變化中的南極。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惠鳳鳴
1:00:衛星遙感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憾,因為衛星遙感技術,這種大范圍觀測,連續,動態,實時的這種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1:14,現在得到了很多的成果,冰流圖,冰流速,冰架的不管是它的擴張,還是它的坍塌崩點,都有很好的一些理解。
【正文】但是利用衛星技術以后,獲得的數據真實性和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卻有待驗證。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員,在南極內陸冰蓋安裝的兩架“極端環境無線傳感器網絡觀測平臺”,就是為了驗證這一數據的地面平臺,同時對于這套平臺的功能,也是測試的項目之一。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惠鳳鳴
1:52:利用衛星遙感數據,把產品做出來了,那么產品的可信度有多大呢?為了進行驗證,無線傳感器網絡就應運而生。
2:21秒:我們去年就是在27次南極科考中,安裝了兩套,進行了實驗,通過衛星返回的數據來看,結果還是不錯的。
【正文】惠鳳鳴說,最近幾天,如果天氣條件允許,將完成第二個系統的改造。并將在距離南極冰蓋上的內陸出發基地19公里、26公里處分別安裝兩臺新的觀測儀器,主要是形成一個加密觀測網絡系統,獲取更多的地面數據,用于驗證遙感數據提取的信息,同時也將開展下一步的科考測試。
【同期】:北京師范大學惠鳳鳴
3:27秒:今年任務,改進質量和系統,另外再選擇兩個新的點進行安裝,
5:26秒:我們今年的對這個GPS的實驗就是,在冰蓋展開一年的實驗,而如果數據發揮很正常 很好的話,我想這個項目的推廣,是有很大的潛力的。
【正文】據了解,無線傳感器網絡觀測平臺,是用來探測不同深度的雪溫。主板系統可以接收觀測平臺上端傳感器傳遞來的溫濕數據、GPS數據以及地下九層雪溫數據,這些數據通過觀測平臺收集以后,可以發送至北京的服務器,為中國應用地面監測系統研究全球化中的南極,提供實時、連續的科研數據。
中新社記者阮煜琳南極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