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一串串長繩上的青菜已曬得打了蔫、黃葛樹下一群自家養的土雞……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重慶生活方式卻被保留了下來,依舊可在重慶主城最后的大雜院中窺見一斑。
【解說】近日,記者沿著蜿蜒的石板路來到重慶市大佛段老街,市民在此自己搭建鋪位販賣新鮮蔬菜以及五谷雜糧,吸引左鄰右舍前來購買。中草藥店、老茶館、修腳鋪是街上最具古味的地方,有不少已是滿頭白發的顧客上門。在此經營“古老秘方”和火罐針灸已近40年的師傅告訴記者,街上有些年頭的店鋪已成為街坊鄰居不可缺少的生活要素,偶有小病小痛都會來找師傅看看。
門前一串串長繩上的青菜已曬得打了蔫、黃葛樹下一群自家養的土雞……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重慶生活方式卻被保留了下來,依舊可在重慶主城最后的大雜院中窺見一斑。
【解說】近日,記者沿著蜿蜒的石板路來到重慶市大佛段老街,市民在此自己搭建鋪位販賣新鮮蔬菜以及五谷雜糧,吸引左鄰右舍前來購買。中草藥店、老茶館、修腳鋪是街上最具古味的地方,有不少已是滿頭白發的顧客上門。在此經營“古老秘方”和火罐針灸已近40年的師傅告訴記者,街上有些年頭的店鋪已成為街坊鄰居不可缺少的生活要素,偶有小病小痛都會來找師傅看看。
【同期】(姜師傅)拔火罐,扎針灸。原來的老(火罐),這是以前的(火罐),現在沒有多少人打這個。(這個罐子是用什么做的?)用竹子,這個是蘭竹,這個是紫竹。(你看過多少病人了?)很多,數都數不清,有些醫好了的,有些沒醫好,醫好的占多數。
【解說】記者隨后穿過老街后巷來到重慶主城最后的原生態大雜院之一,這里長滿青苔的低矮居民樓展現出老重慶的另一面。居民或聚在一起打撲克度過閑余時光,或圍著火堆守護院落,街坊之間顯現出一份如今已難得一見的鄰里之情。
【同期】(居民 王女士)在這里住了很多年了,從小在這里長大。
【同期】(居民 周奶奶)我們舍不得,住了幾十年了,一般幾輩人都在這里。
【同期】(居民 劉先生)現代小區高檔一些,這里鄰居關系處得好,哪家有困難,大家都互相幫助,家庭吵架的,還要去調解。住高樓大廈不習慣,(為什么?)沒有辦法串門,這里端著飯盒滿巷子跑。
【解說】作為西部經濟中心之一,重慶林立著精致的商品樓和繁華的商業街,但它依然保留著人聲喧鬧的老街以及老舊的大雜院,從另一個側面展示著重慶獨特的城市味道。
李思潔 何建庭 重慶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