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從一家合資基金公司了解到,該公司一位外籍管理人士目前有辭職打算。這位外籍管理人士曾向記者透露,在國內基金業,外籍人士豐富的管理經驗并不一定能派上用場,而股東斗爭和高強度的工作更是讓他們感到身心疲憊。而據粗略統計,已有近十位基金公司公司洋高管掛靴而去。
國內基金業一度盛行洋高管,而如今,這些洋高管已大多離職。
如來自新加坡的陳進賢,曾任招商基金和國投瑞銀基金公司分管投資的副總經理;來自澳大利亞的高亞華曾任招商基金副總經理和招商現金增值基金經理;此外,號稱“基金教父”的外籍人士雷賢達,曾任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總經理;來自英國的殷覓智曾任中歐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來自比利時的凡樂德曾任金元比聯投資總監。
公開的數據還顯示,自2004年4月22日光大保德信成立開始,其第一任總經理和投資總監均是英國人,總經理是曾擔任高盛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互惠基金投資企業董事湯臣,投資總監則是何如克。
無疑,這些有著豐富國外資產管理經驗的外籍人士加入國內基金業,給處在發展初期的基金業帶來了新鮮的管理理念和投資理念,有利于國內基金業縮小與海外基金業的差距。但是,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紛紛掛靴而去呢?
“最大的原因,還是水土不服,洋高管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他們不了解中國內地的國情,帶來的東西并不一定能夠被公司馬上吸收。”一位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以基金銷售來說,國內基金業“關系”仍然很重要,如何處理好與銀行等渠道的關系,洋高管們未必能適應。
業內曾流傳一個笑話:國內某基金公司的洋高管去銀行渠道時,總是想以所謂的專業說服對方,結果“分行行長連門都不讓他進”。在有些地方,酒量意味著銷量,洋高管們顯然不適應國內一些地方的“白酒文化”。
在投資上,洋高管們更傾向于精選個股并長線持有,他們在擇時上并不太在意,這顯然不適應波動大的A股市場。在調研上市公司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分析方法,使得洋高管也難以和上市公司高管達成比較暢通有效的交流。
此外,國內很多基金公司由于股權等原因,洋高管難以適應辦公室政治,也成為他們選擇離去的原因。(陳楚)
![]()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