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基金公司多有相似,不幸卻各有不同。這一道理在34家合資基金公司中同樣有效。
內資基金公司有的煩惱,他們一樣不少:監管壓力下要做好風控,業績要求做好投研,人才流動要求做好激勵,輿論壓力要求重視品牌……
但它們的煩惱卻不止這些,外資股東對中方文化的適應,雙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中國市場獨有的一些東西,遵守還是抗拒?由此引發的股東更換、股權爭斗等各方問題,都是擺在他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8年后合資公司家數過半
隨著2010年6月意大利忠利集團受讓國泰基金30%的股權以及7月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獲批成立,國內合資基金公司的數量上升至35家,超過61家基金公司總量的半數以上。
此時距離2002年6月4日,中國證監會頒發《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并于當年7月1日正式實施已過了8年。
外資如此熱衷參股中國內地的基金公司,主要看中中國內地資產管理行業的前景和空間。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內地資本市場以及資產管理市場都遠不發達,但人口和財富規模優勢使資產管理行業的前景不可估量。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接觸到的外方機構中,許多人稱這個市場為“發展最快,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市場”。
經過8年的成長,許多合資基金公司規模得到增長。譬如,目前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嘉實基金,上海地區規模第二、第三的基金公司交銀施羅德、上投摩根,銀行系基金中的工銀瑞信等。有些合資基金公司近年來的表現也毫不遜色,譬如剛成立不久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在今年的市場中成為一匹“黑馬”。
它們和內資基金公司的差異表現在細節上。比如上班時,嘉實基金的基金經理可能更加西裝革履,而華夏基金的則往往選擇T恤、夾克。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外資股東給合資基金提供的支撐,比如對海外市場和產品創新更敏銳的嗅覺和更扎實的根基,又如銀行系基金“背靠”的更強大的渠道資源。
“自誕生之日起,合資公司在非政策主導的產品創新和推廣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分級基金的設計,QDII基金的發行等。”一位合資公司產品設計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許多新產品都是學習國外的經驗而來,合資公司對它們的接受度和掌握速度要比內資的基金快。”
![]() |
【編輯: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