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創業板股票依然在以“天價”考驗著一級市場和交易市場投資者的神經。據深交所公開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已經完成上市的78家創業板公司的股票發行平均市盈率高達66倍,即使是在滬弱深強的“結構性”市場中,這也顯得十分扎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此前對記者表示,市場對暴利的渴望成為創業板發行價高企的主要原因。上海一家大型央企財務公司負責新股投資的負責人面對一年未停的高價發行更是表示:“已經習慣了市場中不負責任機構的高報價。”
對此,不少散戶質疑:“高價發行的股票到底在上市當天被誰買去?”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市的創業板股票在上市首日的平均換手率達到71.3%,而41.4%的首日漲幅成為投資者熱衷炒作的注腳。雖然曾經有過短暫的“上市即破發”經歷,但在趙錫軍看來,不了解公司基本面但盲目跟風的投資者,成為創業板公司高價發行的買單者。
而在狂躁的背后,創業板公司的實際業績卻給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剛剛發布的2010年上市公司中報顯示,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雖然有21家公司的中期業績同比增長,但7家公司業績的下降已將創業板光環摘下,其中寶德股份(15.610,-0.51,-3.16%)業績更是驟降八成。
盡管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公司超募資金并未發揮充分作用的情況下,一年時間仍然不足以看出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但在首批創業板公司中并未發現未來經濟潛在亮點,依然讓人有些失望。在失望之后,如果創業板公司股東大量減持公司股份,在“畢其功于一役”地上市后,恐怕未來公司的發展和投資者的信心,都將為創業板的短線造富長期買單。
同質化市場能否誕生中國的“蘋果”?
一年來,除了華誼兄弟、探路者(27.200,-0.62,-2.23%)、同花順(31.650,-1.30,-3.95%)、東方財富(47.300,-1.67,-3.41%)等幾家活躍在人們生活周圍的上市公司,創業板公司在投資者眼中與中小企業板公司已經趨近于“神形俱像”。
一邊是創業板平均每家公司募資7.6億元,一邊是中小板平均每家公司募資9.7億元;一邊是創業板中63%的上市公司屬于制造業,一邊是75%的中小板公司屬于制造業,簡單從數字看,創業板并未體現出相較于中小板的更多不同之處。
一家券商投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個原本打算前兩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項目,在創業板開板后就轉了過來,目前已經準備好了相關材料,正在等待發行審核。而記者也發現,一些之前在國內并未涉及上市的優勢行業公司,卻首先選擇登陸中小板。
今年5月,國內首家以廣告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省廣股份(42.09,-0.86,-2.00%)登陸中小板,這家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并受到業內和市場追捧的公司,為何沒有選擇更適合其身份的創業板,讓人有些不解。
對此,不少資本市場資深人士認為,創業板與中小板同質化,成為創業板褪色的又一大影響因素,如何破解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同角色的扮演,成為中國股市未來的一大任務。但與此同時,一家出色公司的成形卻也需要投資者和資本市場慢慢等待與挖掘。
![]() |
【編輯:王曄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