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是上交所開業20周年的日子。由于滬市的主板市場地位,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是新中國股市正式誕生的日子。
對于中國股市來說,過去的20年是一個飛速發展的20年,中國股市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20年前的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正式開業,上市股票僅有8只,總股本不足10億股;20年后的今天,上交所共有上市股票933只,總股本21683億,是開業時總股本的兩千多倍。深交所上市公司數達1131家,總股本4924.54億,更是開業時1億多總股本的四千多倍。目前,滬深兩市總市值約為27萬億元,投資者開戶數達到1.5億戶。鐵一般的事實表明,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股市確實長大了。
中國股市長大了,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不過,作為每一個關心中國股市的人來說,我們祈盼著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在中國股市已經長大的情況下,股市的健康發展顯得尤其重要。
回顧2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股市明顯處于畸形發展狀態。“重融資輕回報”成了中國股市過去20年真實的寫照。20年前,設立中國股市的目的就是為國企脫貧解困服務的,雖然經過20年的發展,但中國股市為企業融資服務的宗旨一直沒變。融資功能成了中國股市最主要的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而投資功能則基本上被忽略。正是基于中國股市如此定位,所以在過去的20年里,盡管股市提供了3.7萬億元的融資金額,但上市公司提供的分紅卻只有1.6萬億元,其中屬于公眾投資者的分紅甚至不超過25%,即不到4000億元,約為融資額的10%。投資者的付出與所得到的回報嚴重不符。
不僅如此,基于中國股市“重融資輕回報”的定位,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往往成為被犧牲的對象。比如,為了達到讓上市公司多融資的目的,在股本結構的設置上,將75%以上的股份設置為非流通股,而流通股不超過25%,通過這種人為縮小股票供給的方式,來達到提高股票發行價格,提高股票溢價的目的。非流通股股東1元錢可以拿到的股份,賣給流通股股東卻要幾元錢,十幾元錢,幾十元錢。
雖然2005年股市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股市名義上進入全流通階段,但實際上在新股首發時,仍然有75%以上的股份是不上市流通的,公眾流通股高價發行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甚至由于在股市并不成熟的情況下強推市場化發行的原因,導致新股發行價格越來越高,截至目前,新股發行價格最高已達到148元/股,發行市盈率最高達到138.46倍。這種高價發行,不僅增加了股票的投資風險,而且股市也因此成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股東以及高管們圈錢的樂園,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因此而產生,而所有這一切,最后都得由公眾投資者來買單。投資者的“七二一定律”也因此而產生。
因此,面對中國股市的發展壯大,股市畸形發展的局面再也不能進行下去了。畢竟股市越發展,投資者隊伍就會越龐大。目前A股1.5億開戶賬戶,至少涉及6000萬-7000萬個中國家庭約2.5億人的利益。如果始終讓投資者虧損下去,這不僅會影響到這些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直接危及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與“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要實行的較快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國策相違背。因此,在走過了20年的歷程之后,中國股市有必要好好地反思一下20年來的成敗得失,在未來的發展中有必要將保護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使股市首先成為一個回報投資者的市場。
特約評論員 皮海洲 知名財經評論撰稿人
![]() |
【編輯: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