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總數創出歷史新高達到600只后,基金人才的流失頻率也同樣在加快。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就有將近70次的人才變動,讓內憂外患的基金公司顯得尤其被動。
離職潮更勝往年
近期,基金業內又迎來了人員變動新高潮。有多家基金公司發布了人員調整的公告,其中既包括公司高管,也包括基金經理。
昨日,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公司公告顯示,同意張雅鋒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任命吳顯玲擔任公司董事長;信誠基金公司同時公告稱,信誠四季紅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管華雨因個人原因申請辭職,由閭志剛接任基金經理;華富基金公司也公告稱,旗下的競爭力優選混合基金將增聘張琦為基金經理。
上周,中郵、華泰柏瑞、信達澳銀等多家公司集中發布公告,宣布10只基金的“掌門人”發生變動。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迄今為止,已有89只基金更換基金經理。相比去年全年約130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易主,今年有可能超過這一數字。
對于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大多數基金公司在公告中未提及,或者含糊其辭,歸結于“個人原因”。但據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基金經理其實早已離職,基金公司為了避免對基金產生影響,因此隱瞞并延遲發布相關信息。
值得關注的是,中郵核心優選基金經理王海濤日前“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據報道,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該基金一季度逆勢加倉大龍地產的反常投資行為,但調查結果還未公布。
“年終獎到手,未通過公司的業績考核被開除下崗,有更好的公司職位,奔向私募,是這些基金經理或高管們離開的主要原因,今年增發了很多新基金,并有多家新基金公司籌備成立,從成熟的基金公司‘挖角’是捷徑,所以基金經理的離職潮更勝往年!钡率セ鹧芯恐行馁Y深分析師肖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人才成“短板”
在頻繁的人才流動中,給基金公司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鸾浝淼墓┎粦笠约澳贻p化給基金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數據統計顯示,近日我國基金的總數量突破了600只,這得益于監管層對新基金審批制度的放開,但是基金產品管理人員的增長卻遠遠跟不上新基金發展的速度。由此,造成基金經理“一拖二,一拖三”現象嚴重。
據記者了解,不少“一拖三”的基金經理分身乏術,一些基金就直接交給基金經理助理來打理,日常的實際操作均由助理完成,老的基金經理只是在新基金營銷的時候出來“撐場面”,這在業內也形成了“潛規則”。從研究員升為基金經理助理,便匆匆上馬,直接對新基金進行管理和操作。
“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基金經理實在太難找了,好的基金經理可遇不可求,知名基金經理更是可望不可及,自己培養的研究員盡管經驗不多,但是熟悉公司流程,所以,只能讓基金經理先帶著,在實踐中成長。”某家多只基金出現“一拖三”情況的基金公司高管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同時,人才頻繁流動導致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驚人的短,年輕的80后基金經理也紛紛上陣。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61家基金公司中,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兩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超過4年;基金經理任職時間在3-4年、2-3年、1-2年的基金公司分別占18%、46%、23%;而浦銀安盛、申萬巴黎、金鷹基金、中海基金、中歐基金、民生加銀等6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時間均不足1年。
![]()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