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邵武市大埠崗鎮有一片占地兩千多畝的蔥綠果園。園內遍栽的都是當地人極為少見的植物,如臺灣蜜雪梨、阿里山翠桃、日本甜柿、美國油桃等,這個盛產奇花異果的園子名氣越來越大,每年來此觀光、嘗鮮的游人絡繹不絕。
這片果園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嘉德綜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1年,臺商吳龍振在這里開始了自己的“莊園夢”。短短幾年,這個原先雜草叢生的舊農場變成了花果飄香的現代農業試驗園區。據其助手趙許彪介紹,目前園內試種的30多個品種已有14個取得成功。最近,園區又引進400多只波爾山羊。在建設休閑農業園區的同時,公司還準備著手興建萬頭規模的肉牛羊屠宰加工企業。
嘉德農場的成功之路是閩臺農業合作歷程的一個縮影。1997年7月,國家批準福州、漳州設立了全國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揭開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大幕。2005年試驗區擴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
據統計,擴區兩年來,福建共計新批農業臺資項目227個,合同利用臺資3.67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批辦農業臺資項目1957個,合同利用臺資24.8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總額在大陸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
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占到福建省農業利用臺資項目的47.7%;臺資農業企業成為福建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力量;福建亦成為臺灣水果等農產品“零關稅”進口大陸的重要集散地,單是今年1-5月份,全省進口的臺灣水果就達862噸,超過去年的進口總量。
“閩臺農業合作發展到今天,其范疇已是涉及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的大農業,產業鏈條逐步延伸。”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論生說。
在落實對臺灣農民的優惠政策措施方面,福建堪稱一馬當先:率先進口臺灣水果,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及零關稅的實施,率先啟動對臺灣農產品緊急采購,率先設立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率先設立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這些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兩地農業交流的進一步升級。
福建省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表示,通過交流合作,臺灣農業提升了福建農業的優良品種,提高了農產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擴大了福建農產品的出口能力,改善了福建的農業結構,促進了傳統農業的轉軌和新農村建設。(記者 涂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