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2月29日電 最新一期臺灣《新新聞》刊文指出,當所有的爛招打成一片混仗之時,二○○八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選情已提早進入表態與造勢的最后階段。
文章稱,原本眾所期待的候選人辯論會已經舉行。大選開戰以來的各種低俗步數,在辯論會上仍留有蹤影,但主導全場的還是候選人未來的政策。會上的提問方式雖然讓候選人的答辯流于枝節,但這卻是民眾期待的良性競爭。
至于這段時間以來耗費候選人最多精神、占據媒體最多版面的各種爆料事件呢?看來并不會隨著辯論會的舉行而銷聲。現階段的爆料,不論是綠卡還是線民、炒股還是弊案,就像掩護主力前進的漫天彈幕四處亂射,目的不在打中對手要害,只當做一種武力展示,讓對方手忙腳亂之余,加強已方陣營的氣勢。頻繁的爆料不只讓候選人疲于回應,連民眾也益覺厭煩,反正都是短期內查不清楚的事件,三天兩回地猛爆,是真是假也無法只憑各陣營的口水量來衡量。
許多人最近也發現,愈接近投票日,各種團體和個人的表態愈密集。有些知名人士的表態會引起注意和討論,有些人則只能占到媒體上一個篇幅極有限的報導,等而下之者甚至引來外界的訕笑。有人是理念型表態,如日行中天,毫不保留;有人則是謀略型表態,其間算計之復雜詭譎,非身在其中者難以窺其奧秘。
文章說,個人的表態,自認能因此影響選民投票取向的恐怕不多,較多的是藉此向未來可能的主子交心表忠。而真正具有影響選民投票的重量級人士,愿意清楚表態的少之又少,這些人自重身分,既然本身實力雄厚,就不必為了未知的政治利益冒風險。
倒是各種社會團體和行業組織必須表態,因為組織成員有著共同的利益,即便押錯寶,只要成員還在,往后還是可以擁兵自重。奇怪的是,部分以出世為名的宗教界人士,卻上竄下跳地猛表態,丑態畢露令人咋舌。
文章認為,爆料疲乏了,政策也辯論了,在投票日來臨的三周前,似乎只剩表態與造勢能對選戰有實質影響。這些活動不論是“用腳愛臺灣”,還是“用嘴愛臺灣”,目的都是要營造聲勢、堆砌人氣。或許真正能在最后關頭影響尚未決定投票意向選民的作用不大,至少可以催促自己的支持者前往投票所投票。不過,以往這類活動都到了選前一至二周才發酵,這次造勢表態的時間似乎來得早了些。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