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互動(0)當專業體制下的全運會與職業體育相遇,矛盾的出現不可避免。誰為誰“讓路”?誰沾誰的光?未來是繼續并行,還是各走各路?從現階段來看,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才能緩解兩者間的矛盾,終止由此衍生出的種種怪相。
每隔四年,國內外職業體育賽事與全運會的“撞車”都會按時上演。為了不影響球員征戰大滿貫,全運會網球賽事見縫插針擠在法網、溫網與美網之間進行;為了給各隊留下更多備戰全運會的時間,排球職業聯賽大幅壓縮賽程……看似費盡心思的安排,實則凸顯出太多無奈。越是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受到這種“撞車”的影響就越是明顯。
要么權衡選擇,顧此失彼;要么賣力兼顧,疲憊奔波。于是就有了網球“金花”或是莫名放棄大滿貫參賽機會,或是對“魔鬼”賽程無力吐槽,以及高爾夫球員忍痛“割舍”巡回賽排名和獎金,匆匆回國參加全運會的現實。
既然并行如此艱難,是否可以將職業化項目從全運會中整體分離?這樣的提議,至少在當下并非現實之舉。原因很簡單,除剛剛加入全運會的高爾夫幾乎完全實現市場化外,其他所謂的職業化項目,依然沒有也離不開專業體制的根基。
面對輿論對于全運會體制弊端的猛烈抨擊,無法否認的是它對調動各地體育資源發展競技體育的積極意義。很難想象,在體育尚未真正回歸教育、職業化也并不徹底的局面下,沒有了全運會這道“杠桿”,這些所謂的職業化項目,在地方的重視程度和青少年人才普及上,將會落得怎樣的境況。
即使是“單飛”后取得巨大成功的李娜,也從未否定自己是專業體制的受益者。高球“一哥”梁文沖同樣認為,全運會在普及青少年高爾夫球運動、推動高爾夫長遠健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皢栴}是比較復雜的,跟中國的國情有關。目前在中國,不要說體育,所有事情完全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能夠行得通嗎?”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直言,“我們既要發揮體制優勢,又要有堅持市場化、職業化的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協調發展!
不難看出,在中國體育轉型尚未完成以前,全運會與職業體育的并行仍有必要。只是,并行的方式亟需作出調整,應將著眼點更多地放在基礎培養,而非對于金牌和政績的過分追求上。這種調整,就是現階段全運與職業體育的平衡。平衡好了,全運會能從發展迅速的職業體育中汲取營養,職業化項目也能獲得推廣傳播的平臺。
至于具體的調整措施,已經有很多嘗試和建議。核心,無外乎為職業化項目“松綁”,將已經位于塔尖的職業選手真正交給職業賽事,同時繼續發揮體制優勢,對職業化項目的后備人才培養保駕護航。比如:取消男足、男籃成年組比賽,讓中超與CBA一線球員全身心地投入到職業聯賽;讓職業網球或高爾夫選手盡情在頂級舞臺展現自我價值,將他們在職業賽事中取得的成績計入全運評價體系,把全運賽場留給那些比賽機會較少的年輕選手……
或許在未來某一天,中國體育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轉型,這道關于全運會與職業體育關系的難題也將不復存在。但眼下,在職業體育與專業體制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不失為解決矛盾的更為務實的選擇。
。ü让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