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找飯碗
透視今年上海大學生就業形勢
文/何宇
調查提示:
據統計,今年本市高校共有畢業生47248人。研究生人數為6519。
記者從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辦公室了解到:目前已有90%以上的畢業研究生落實了工作單位,30%左右的本、專科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在新世紀的頭一年,上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如何?
國有企業:仍是就業主體
國企已挖走交大三分之二的應屆畢業生復旦三分之一的應屆畢業生。
今年人才“柔性流動”政策使得本地學生喪失了先天性競爭優勢,從而國有企業原有的相對穩定的優點又凸現出來。
在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就業選擇中,國有企業成為熱門。從就業市場來看,國有大中型企業仍然是高校畢業生流向的主體,占社會需求總量的70%以上。
據初步統計,上海交通大學有三分之二的應屆畢業生,復旦大學有三分之一的應屆畢業研究生,華東理工大學有近一半的應屆畢業生選擇了這類單位。
即將從交大通信工程系畢業的小王作為國企生力軍中的一員,談了自己的看法:“畢業生就業時考慮最多的是個人發展前景。以往的國有企業感覺像宇宙黑洞,進去后前途難卜,所以外企成了競相爭搶的熱山芋。可眼下國企面臨改革,中國即將加入WTO,更多的挑戰吸引了大批高層次的畢業生加盟。”
據悉,今年各類專業中需求最旺的是計算機、通信工程類;
其次是金融、外貿類;
緊接著的是機械、土木工程、材料類。
國有企業幾乎囊括了其中的75%,故而就業國企成為一條應屆畢業生的“康莊大道”。
今年上海推行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使得大批外地籍的畢業生人才可以不遷戶口、不轉編制、以智力流動方式創業。本地學生喪失了先天性競爭優勢,從而國有企業原有的相對穩定的優點又凸現出來。這是“國企熱”的又一個原因。
歷年來,工科畢業女生總是面臨擇業難的問題,私營或者合資用人單位的首選通常以男性居多。于是國有單位向“娘子軍”們敞開了大門,女生得以在此尋找到合適的就業途徑。華東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李莉目前所要考慮的只是在眾多誠聘單位中選擇出最佳方向的一家。用她的話來說,“去國企既有穩定的工作環境,又能把所學專業派上用場;學以致用,不必為跳槽而憂心仲忡,何樂不為?”
據李莉自己透露,某些企業已經將工資開到了2000元,并且不包括獎金和福利。“唯才是舉的年代,這樣的『隱性價值』確實挺有誘惑力的。”她笑著補充。
網絡挖人:
網絡對于大學生的最大誘惑不在于至少3000元墊底的高額酬薪,而是它具有一夜之間創造神話的可能。
調查表明,68%以上的畢業生有“從事跟網絡相關工作”的傾向,并且其中2/5的是非計算機專業類學生。
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的狂飆突進式發展是世人皆識的。有關網絡人才的需求業已反映在全亞洲的就業市場,其中又以科技整合性人才最為搶手。
來自上海市人才信息中心的資料顯示,大小網絡公司競相網羅的“尖鋒人才”主要有:當前兼具網絡架設經驗與全盤策略規劃能力的經理人;具有法律學位及資訊背景的工程師;具有寫作能力及行銷經驗的網絡企畫師。而具有潛質的大學生也成為網絡公司網羅的對象。
記者在對眾多應屆畢業生采訪中了解,近兩年的高校畢業生普通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計算機中級證書已經完全成為他們擇業的通行證。絕大多數人認為:“大學中所學的傳統專業加上主流的電腦水準就更是如虎添翼。”“網絡不但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更讓就業方式呈幾何級數遞增。”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的小唐在擇業伊始,連連碰壁。以專業謀生現在成了荒誕派的行為藝術,轉向媒體又會被視作半路出家。似乎每個專業的畢業生都在排隊候職,唯獨網絡“網開一面”,提供著無限量的就業機會。小唐目前已經向本地大大小小網絡發送了求職郵件,他說回應的不下5家,這又是網絡的一大妙處--反饋率高。小唐對一家剛剛起步的教學網站頗有興趣,“雖然它不及我做網絡編輯來錢,但我看好它的發展。網絡對于大學生的最大誘惑不在于至少3000元墊底的高額酬薪,而是它具有一夜之間創造神話的可能。”
調查表明,68%以上的畢業生有“從事跟網絡相關工作”的傾向,并且其中2/5的是非計算機專業類學生。他們的擇業觀念是:風險固然需考慮,但擇業本身要具有開拓性。
熱門職業、冷門職業:風水輪流轉
市場職業需求排行,國際貿易跌到49位。教師、臨床醫師、會計進入前10名。
來自高等學校畢業指導中心的抽樣調查顯示:教師、臨床醫師、會計……前些年略顯“冬眠”的職業現今可謂人氣飆升,列居人才的市場需求前10位。相比之下,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貿等搶手專業則略有倒流,國貿現已退居第49位。這充分反映出產業結構調整所導致本地人才需求的變化。
上海人普遍有“樂惠”的觀念,因而大學畢業生中不乏有講求實用性的擇業思想。
林□在華師大所學專業為漢語言文學,擇業過程中她毅然放棄了去外企做文秘的機會而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她說這不排除家庭的干涉,但更關鍵的是“穩定,有保障”。
“教師職業永遠不會落伍;每月一千五的工資夠用就行;還有寒暑假的空閑可以獨立支配,找份part-time(兼職工作)來做也是有可能的。”林□認為擇業必須先就業,“當老師很適合她目前的狀態。”
記者在人才市場還獲悉,盧灣區打浦橋街道在此招聘“社區工作者”,有百余名大學畢業生前來應聘,并且其中不乏復旦、交大等名牌大學畢業生。這里的一位負責人透露,去年起國家各部委基本停招公務員,加上企事業單位減員增效,這從另一個方面起到分流人才作用,“所以說再偏門的專業也會有熱起來的一天。”
自主創業:玩的就是魄力
目前,復旦、交大、華東理工大學、華師大等7所高校的40多名畢業生已積極投入自主創業浪潮中去。
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發展是今年比較有賣點的社會新聞。這股“原創”熱浪最早是從交大校園里萌生的。
羅水權,一位電子工程系應屆畢業研究生,先后拒絕了7家外資企業的月薪萬元的聘請,與同學聯手創辦了上海“捷鵬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在他們看來,傳統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學生多數是以尋到理想工作為終極目的,缺乏創新。觀念在升級,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值得一試。
迄今為止上海交大已有20名應屆畢業生下海,先后創辦5家高科技公司。
記者在對其它高校的采訪過程中發現,懷有自主創業想法并且正在付諸實踐的畢業生不在少數。目前,復旦、交大、華東理工大學、華師大等7所高校的40多名畢業生已積極投入自主創業浪潮中去。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訊、電子類以及少部分化工類項目。
上海大學影視工程系的一位今年畢業的學生告訴記者,他眼下正和同班的3位同學籌劃開辦一家小型廣告公司。“雖然現在影視或者廣告公司滿街都是,而且專門制造泡沫,但我們堅信憑藉自己大學四年來所學習到的專業技能一定能在廣告界獨辟一條蹊徑的。畢竟我們年輕,頭腦鮮活,敢去玩一把魄力。”
這位同學認為就業與就職不能等同,“現在的畢業生圖的只是『職』而不是『業』。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后者有所成就。”
摘自《生活周刊》200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