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保險的攻防時刻
文/徐曉
 |
國際金融業人士聚集北京,出席中國保險市場問題研討會,泰國著名華人實業家林明達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詞。 |
大家一窩蜂地堆在只開了一條縫的大門口,有的想找一旁門,還有的想從窗戶跳進去。但誰先進誰后進,取決于這扇大門的開啟者在WTO最終到來前準備拿出多大力度
2月16日,由中國與美國合資的恒康天安人壽保險公司在上海剪彩開業。至此,1999年4月獲準進入中國市場的四家外資保險公司中,已有三家安營扎寨。只有加拿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懸而未決──因為它選擇的營業地點讓中方作難。
早在1999月12月,永明和它的合資伙伴中國光大集團就宣布了將在天津設立合資壽險公司的打算,當地政府也表示大力支持。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宣布對外開放保險市場的城市只有上海和廣州,盡管天津已被中美和中歐WTO協議列為首批開放城市之一,眼下還只能虛席以待。
但也就在今年2月中旬,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帶領數百名企業家隆重訪華,其商業目的十分明顯,據悉解決永明的營業地點問題便是克氏此行的任務之一。按照這幾年屢見不鮮的先例,中國領導人出訪或外國領導人來訪往往會互送「禮物」,而保險市場的開放已多次成為中方的一份厚禮。
與永明處境類似的還有美國利寶互助集團。利寶1998年才來華設立代表處,如果按先來后到排隊,獲得營業執照將遙遙無期。于是它想了一個討巧的辦法:中國不是要開發西部嗎?其他外資公司不是不愿去窮鄉僻壤嗎?我偏選重慶,爆一冷門。2001年一開年,利寶的申請就遞到了中國保監會,重慶市政府也幫著說話。但同樣不幸,重慶也還不是開放城市。
當然,利寶與永明僅僅是「類似」而已。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永明已經拿到了進入中國市場的通行證,而利寶還排在申領通行證的長蛇陣里──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什么長蛇陣,大家一窩蜂地堆在只開了一條縫的大門口;有的想找一旁門,還有的想從窗戶進去。但誰先進誰后進,除了各自的「造化」,更取決于這扇大門的開啟者在WTO最終到來前準備拿出多大的力度。
WTO:沒有結束的對弈
 |
為了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中國首次對保險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首家通過評級的保險企業,其信用等級為AA級。 |
中國保險市場的大門在外力的推動下逐漸打開,尤其是1999年以后,越來越緊密地與WTO談判聯系在一起。無論中美或中歐,討價還價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開放的時間、地域、領域等幾個方面。
根據1999年11月達成的中美協議,在開放區域方面,目前僅允許外資公司進入上海和廣州,中方將在加入WTO后的3年內取消地域限制。業務范圍方面,目前外資非壽險公司僅可向外商投資企業銷售保單,外資(合資)壽險公司僅可銷售個人壽險保單,中國「入世」后5年內,這些限制將被取消。外資進入方式方面,壽險公司采取合資方式,外資占股不得超過50%,外方可選擇合資伙伴;非壽險公司可以采取分公司或合資公司方式,外方在合資公司中可占股51%,中國「入世」2年后,可在華設立全資子公司。中國將全面開放再保險市場。
根據WTO規則,給予一國的待遇其他成員國也可享受,所以接下來便是歐盟集中力量攻打美國尚未攻克的堡壘。中國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壽險保費只占世界的0.75%(1999年數),中方將其當成關乎國計民生、金融全局的重要領地,外方也把它看做一個富礦。中美、中歐談判中都在壽險市場開放上錙銖必較,歐盟的談判策略是:堅持外方在合資壽險公司中占股51%的要價,并以此為籌碼向其他方面施壓。
但是,「50%」據稱已是中方最高決策層確定的一條底線,談判代表嚴防死守終于保住,而歐盟卻在其他方面換回了一些比中美協議更有利的條件。例如,外方將可自主選擇中國的合資伙伴,可以在合資壽險公司中擁有「有效的管理控制權」,具體條款由合資雙方協商解決,監管機關不得干涉;中國「入世」2年后,外資公司可享受國民待遇,壽險公司可以銷售團體保險、健康保險、年金保險,非壽險公司可以向中國企業和個人銷售各類保險(法定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除外);外資保險中介公司可在中國「入世」5年后進入中國市場。
撿了「大便宜」的歐盟歡呼雀躍,但雙方的較量并沒有就此結束。
2000年5月19日,中歐談判簽字的那天是個星期五。周末剛過,歐盟駐華機構就急忙召集其成員國保險公司北京代表處通報「好消息」:中國將「立即」向7家保險公司頒發營業執照,其中壽險5家,產險2家;另外將允許現已在華開業的2家公司設立分支機構──「立即」的確切含義是:中方同意在協議簽訂后60天內落實所有執照。
然而兩個月過后,只有荷蘭保險和意大利忠利保險獲準籌建壽險合資公司,另外5張執照杳無音信。事后查明,所謂「60天協議」只是歐盟單方面的意思,中方并未簽字。歐盟當時急急忙忙拋出來,一是為了向成員國表功,二是向中方施壓。
10月,法國總統希拉克率歐盟高級官員訪華。在北京期間,歐盟貿易委員拉米會見了法國保險公司駐京代表。眾代表問:法國向臺灣賣衛星,會不會影響法國保險公司拿牌?拉米答:我們建議中方一個國家給一個,但中國尚未加入WTO,現在沒有義務履行「入世」后的義務。我們說按照協議現在還差5張執照,中方問如果我們給了你,你是否能保證中國加入WTO?不能?那就別著急。
類似的交鋒在11月還有過一次。歐盟威脅中方:如果不給哪幾家保險公司發執照,就不要指望歐盟再支持中國。結果中國硬梆梆頂了回去:給哪家公司執照是我們的內政,你有什么權利干涉!
臨近2000年底,歐盟駐華機構再一次召集成員國保險公司通氣:可能獲得執照的是哪幾家公司;隨即又叮囑道:最終的決定權在中國政府,如果你們愚蠢到向新聞界公布或者向中國保監會詢問,一切后果自負!
歐盟懂得了「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中國保險界虛實設防
歐盟那廂唇槍舌劍談著,這邊中國已經擺起了八陣圖。在業內外各種對策建議中,保險監管部門顯然是接受了「對外開放必先對內開放」的觀點,一反前些年小步慢走的風格,開始抓緊時間全盤布子。
1999年中美WTO協議簽署后不久,中國保監會一次性地批準6家中資保險公司設立14家分、支公司,此舉被媒體稱為「民族保險業大擴軍」;2000年動作更大,一年之內,沖勁十足的新華、泰康、華泰等股份制保險公司共設立了36家分支機構;國內惟一的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分別在上海和深圳開設了分公司。香港中保集團則殺了個回馬槍,獲準在內地恢復業務。有評論說:港中保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海外歷練多年,估計到時候還是可以和「洋保險」周旋一下的。
細心人還注意到了另一個重要特點:上述公司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及省會城市。與中方承諾將在「入世」后先行開放的城市相對照,你會發現在布點上多有重合。
此外,中國保監會還批準設立保險經紀公司8家、保險專業代理公司33家、保險公估公司3家。根據中國與歐盟的協議,外資保險中介公司可以在5年后進入中國市場,而保險中介恰恰是中國的軟肋,不僅正宗公司稀缺,而且市場較為混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10月24日,保監會一次批準籌建民生、東方、生命、恒安等4家壽險公司,并特別強調他們「僅具有與外資保險公司在境內合資設立保險公司的資格」。明眼人一看就懂:這種前所未有的做法是為了給急于進入洞房的洋女婿準備新娘。因為覬覦中國壽險市場外國公司太多了,即使現有的中資公司全體上陣速配也不夠。雖然WTO協議中并未硬性規定外方只能與中方的保險公司合資,但中國顯然不希望將來出現這種局面:外資保險公司進來與那些主業不是保險、也不懂保險、甚至對保險興趣不大的中方合作,我們豈不扮演了一個給洋保險搭架子的角色?如此這般安排可謂用心良苦。
另有一處精心設計是招外資入股。幾年前有過規定,外資可參股國內保險公司,比例不超過25%。2000年已有新華和泰康兩家人壽保險公司完成向外資招股。對外資公司來說,這是一條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途徑;對中資公司來說,這是一種利用國際市場擴充資本金的方法,雙方各有所圖。而監管機關則另有想法:根據以往的經驗,外方哪怕只占有1%的股份,也會100%地較真,動不動就給「朱老板」寫信。況且引進外資股份既可輸入先進管理經驗,又能督促公司規范經營,算是「多贏」。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等國有獨資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亦已提上議事日程。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幾年過渡期跑馬占荒,操練兵馬。
為何等待?是否值得?
《紐約時報》2000年的一篇年終專稿說:中國加入WTO的第一天,中國保監會將手握多家外資保險公司的申請。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如果它打算拒絕申請,就必須在設定的時間內向申請人做出書面解釋。這意味著,那些為拓展中國市場耗費巨額資金卻常年得不到保監會通知的外資公司,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這顯然是有感而發。
1992年,上海保險市場首先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后來開放區域擴大到廣州,深圳也有了外資保險營業性機構,但管理辦法一直「暫行」到今天。其中,關于外資保險在中國申請設立營業性機構的條件共有三條,即經營保險業務3年以上、資產總額50億美元以上、在華設代表處3年以上(后改為2年)。
但是很多人并沒有搞清楚,上述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足條件」。換句話說,符合了這些條件,其申請才有可能被監管機關受理;至于能不能拿到營業執照,什么時候能拿到執照,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中國政府手里。
隨著「入世」臨近,這種情況必將有所改觀。中國保監會一年前代為起草的《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已上報國務院該《條例》起草時曾徵求過在華外資保險代表處的意見,但何時公布、詳細內容如何尚不得而知。據分析,關于外資保險申請營業執照問題,依然會實行「審批制」而不是「核準制」。因為即使中美WTO協議中也明確規定,中方可依據「謹慎」原則發放執照。可以期待的是,《條例》肯定會比《暫行辦法》更完備、更開放、更透明,最不濟也會如《紐約時報》所預測的那樣,好歹給人一個準信兒。
自1992年中國開放保險市場以來,先后有19家外資(合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可捉摸的審批制,令更多的外資公司深懷「程門立雪」的傷感。一個代表處人吃馬嚼一年下來,少則數十萬多則上千萬美元,到2000年底全國共有外資代表處199家,每年花費約2億美元,其中還沒算投入中國的各類贊助。有的公司已等待了十多年。
2001年新世紀伊始,《中國保險報》轉發了一篇外國記者的報道,文中提出疑問:外國保險人為獲得中國市場準入,進行如此昂貴的競逐是否值得?
文章羅列了一組數字:按照1999年的數據,中國的保費總收入(約168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2.1%、日本的3.4%、德國的12.1%;中國非壽險市場的保費收入(63億美元)僅比日本第三大非壽險公司──三井海上火災1998年的收入略多一點;整個中國壽險市場的保費收入相當于日本第九大壽險公司──大同生命1998年的收入。該文繼而發問:現在外國保險人有很公平的機會,通過收購一家陷于困境的中小規模的日本公司進入日本市場,輕易得到相當于整個中國市場的保費收入,何必要打破腦袋往中國擠呢?
這又讓人想起那個耳朵起繭故事:制鞋廠派出兩個代表到某島國做市場調查,其中一個報告說,島上的人都不穿鞋,沒戲;另一個說,所有的人都還沒有鞋、市場大大的。其實那位外國記者并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是覺得中國的市場準入條件過于苛刻,外資進入市場之后又受到諸多約束,打抱不平而已。
事實上,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后,不管它在幾年內能拿到多少保費,與它每年上百億美元的全球收入、上千億美元的管理資產相比較,實在是毛毛雨。沒有一家洋保險是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來的。何況中國已走上WTO的不歸路,等待多年的洋保險誰也不愿在這個時候撤退。
未開放地區壓力更大
2000年5月,正當中歐世貿談判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中資保險公司的首腦們搞了一次聚會,歸納出「入世」對民族保險業在短期內的三點影響:流失一部分人才,丟掉一部分市場,初期受沖擊較大。
這些擔憂是有道理的,但也有可商榷之處。比如徐正廣就未必同意「挖人」的說法。
徐是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他回憶道:1992年剛到上海時,南京路這么熱鬧的地方晚上都是黑漆漆的,壽險只有簡單的學生險,壽險人才等于零。「友邦引進了代理人制度,我們第一批招了20個人──當時全國就這么20個營銷員──完全從市場上找人,自己培訓。」而今天,上海灘已經活躍著數萬名營銷員,友邦也有了數千名營銷員。
金盛人壽和安聯大眾兩家合資壽險公司也表示,并不會刻意從別的公司挖人,因為新人雖然訓練起來比較費勁,但較容易灌輸自己的企業文化。德國合資背景的安聯大眾做過一個調查:排出最好和最差的業務員各50名,最好者中60%是30歲以上、以前從未接過保險業的女性。因此,與其說「流失」,不如說「流動」更確切。在上海,有保險公司甚至把招聘廣告貼到了平安總經理辦公樓層的廁所里,圖文并茂,言辭懇切,「有意者請與某某聯系」,留下了呼機和電話號碼。
中方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確有不少被外資公司聘走了,但反向流動也不是不可能。華泰財產保險公司就有兩個部門總經理是從外資代表處「榮歸」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跟「海龜」(海外歸來)差不多。平安的總精算師、CFO、電子商務CEO干脆就是外籍人士。如今中國證監會已經有了梁定邦、史美倫,焉知明天保監會不會引進史定邦、梁美倫?
此外,「丟掉市場」也只是相對而言──丟掉的是市場份額,業務絕對量卻是增加的。比如上海人保雖然還是龍頭老大,但2000年僅占有上海非壽險市場份額的50%。過去中國人壽占了上海壽險市場八九成份額,現在平安坐莊,2000年的份額則只有43%。資料顯示:上海市場的整個保費收入已經由1994年的約30億元擴張到了2000年的約129億元,發展速度遠超過沒有外資競爭的地區。
說到開放的沖擊,已不是一個新話題。上海是最早開放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城市,也是保險業最發達、經營最規范、市場秩序最好的城市。在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里,多一家少一家公司,人們已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倒是那些尚未開放但已被列入開放清單的地區,將承受較大的沖擊。但沒有現實的沖擊,這些地區將永遠在恐懼的陰影中戰戰兢兢,不痛死也會愁死。
2001年春節過后,在一次國內保險界新聞宣傳座談會上,保監會一名官員提醒保險公司的宣傳干部:「以后少提『民族保險業』,要多宣傳『中國保險業』。」
門既已被推開,只會越來越大。門里門外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
摘自《財經》2001.3
中國市場上的保險公司
公司 組織形態 備注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有獨資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國有獨資
中國再保險公司 國有獨資
新疆兵團財產保險公司 國有獨資 經營區域:新疆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中國平安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華泰財產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新華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泰康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天安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經營區域:華東區
大眾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經營區域:華東區
華安財產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經營區域:華南區
永安財笙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剮 經營區域:西北區
民生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籌建中
東方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籌建中
生命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籌建中
恒安人壽保險公司 中資股份制 籌建中
香港民安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 香港獨資
香港民安保險公司海口分公司 香港獨資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 美國獨資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廣州分公司 美國獨資
美國友邦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 美國獨資
美亞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 美國獨資 與友邦同屬AIG集團
美亞保險公司廣州分公司 美國獨資 與友邦同屬AIG集團
美亞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 美國獨資 與友邦同屬AIG集團
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上海分公司 日本獨資
豐泰保險(亞洲)公司上海分公司 瑞士獨資 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 英國獨資
美國聯邦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 美國獨資
中宏人壽保險公司 中加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金盛人壽保險公司 中法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安聯大眾人壽保險公司 中德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 中美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中保康聯人壽保險公司 中澳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信誠人壽保險公司 中英合資 公司所在地:廣州
恒康天安人壽保險公司 中美合資 公司所在地:上海
永明與光大合資的壽險公司 中加合資 籌備中
荷蘭保險公司與中方合資的壽險公司 中荷合資 籌備中
忠利保險公司與中方合資的壽險公司 中意合資 籌備中
三井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分公司 日本獨資 籌備中
三星火災海上保險公司分公司 韓國獨資 籌備中
資料截止時間:2001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