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bangkok-akt.com  


四大城市角逐未來經濟之都
文.朱志礪

  從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前景、金融、技術、文化教育、人才,以及經濟輻射力等角度來看,有資格角逐未來經濟之都的不外乎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個城市。

  北京:能否弱化經濟控制中心?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對中央財政的貢獻占了中央財政收入的1/6,但在教育經費的劃撥時,北京占了全國教育開支的1/6。由于占據經濟控制權能帶來財政傾斜,所以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浦東開發后,上海人是最熱衷于爭奪經濟中心地位的。

  客觀上說,北京作為全國的經濟控制中心,其經濟實力是不夠的,GDP遠遠比不上上海,只是略高于廣州、深圳。2000年,北京的國內生產總值是2460.5億元,而上海是4551.2億元,廣州、深圳分別是2063.37億元和1880億元。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北京對周邊地區(天津、河北)經濟的帶動作用與輻射力極為薄弱。

  在政治、經濟的中央集權狀況下,經濟重心會轉移,但是經濟控制中心卻必然是與政治控制中心二位一體的。到未來市場經濟比較充分時,北京能問鼎經濟重心的唯一強項,是它的IT產業。以中關村為核心的北京信息技術產業,占據了全國IT產業的半壁江山。而且,在互聯網新經濟中,北京已經先拔頭籌,這是上海、廣州和深圳所望塵莫及的。

  北京已經把IT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來發展了。「九五」期間,軟件及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5%,產值、銷售收入、企業數量、開發人才等主要指標均占全國1/3以上,海關統計的軟件出口約占全國2/3,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軟件產業化基地。

  最近,有人提出了北京要發展「北京經濟」,不要發展「首都經濟」。其概念就是說,北京應爭取發展市場化的經濟成就,而不是在經濟控制權基礎上的來自于政治性傾斜的經濟成就。

上海:能否增強市場調控機制?

  它是長江三角洲經濟輻射能力最大的中心城市,它在技術、市場、貿易和金融等方面的帶動能力,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動因。

  另一個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是,它占據了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道──長江的出海口。中國的社會生產能力,有56%集中在從重慶到上海的長江沿岸。上海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龍頭舞起來,長江經濟帶才能活起來。中央政府正是基于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的重視,才會高度重視上海的開發。實際上,長江經濟帶才是中國經濟全盤振興的希望之所在。

  上海這種日趨強勁的輻射力,區域經濟學專家、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研究院博導沈玉芳教授形像地比喻為「燒火爐」:前幾年各種要素流入上海,就像各地不斷為爐子添柴加油;隨著爐子溫度越來越高,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也就越「暖和」。

  毫無疑問,上海是中國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城市。「九五」期間,上海吸引的合同外資和實際到位外資分別是前3個五年計劃總和的1.5倍和1.7倍,到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91個。截至2000年底,上海累計批準的外商投資項目已達2.22萬個,合同利用外資454.23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308.89億美元。形象地說,在上海每聳立起5幢高樓,就有一幢是利用外資建的。

  在談到WTO對上海經濟的挑戰時,市長徐匡迪說:上海是中國金融、工業、商貿和航運中心,上海大批產業已率先與國際經濟接軌,外貿增長率列全國第一。他說,上海從3年前就為「入世」作準備,上海已選送大批年輕人去美歐接受培訓。

  早在90年代中期,上海就在有意識地壓縮紡織、機械等傳統產業,為金融、商貿、服務業的成長挪出空間。這種調整與壓縮,從戰略上說,是正確的。但是,從手段上說,行政權力這只看得見的手太強硬了。在這個調整過程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沒有發揮什么作用。
相對而言,廣州、深圳的市場調控機制就要發達完善一些。

廣州:能否加強經濟輻射力?

  廣州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對外商貿交往的窗口,曾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經濟實力與商業影響力方面,能對上海提出挑戰的,除了廣東省的廣州、深圳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城市了。

  總的來說,廣州的經濟結構較優,一、二、三產業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5%、44.62%和50.88%。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市場調節的成份較多。對于廣州這個國有經濟曾經占很大比重的老工業城市來說,充份運用市場調節功能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升級,是一種寶貴的政府管理經驗。

  廣州在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上,做出了許多大動作。比如:廣州市決定在3年內籌措10億元科技風險投資金用于發展高新技術項目。目前,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280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40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此外,廣州還投資15.8億元興建廣州硅谷。據專家分析,在三五年內,「廣東光谷」將造就一批產值過10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毫無疑問,這里也將走出一批身價過千萬的超級富翁。未來2-3年內,光纖將到達廣州90%以上的大樓;70%以上的用戶將可享用寬帶信息網;珠江三角洲將以廣州為中心,形成高速發展的光電子產業帶。

  可以預見,廣州將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與靈活務實的商業文化,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之一。

深圳:「特區特辦」還能用多久?

 

  深圳,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現代化都市之一。它的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是全國最高的。2000年,深圳的GDP達到1880億,2001年的預計增長幅度為12%。

  深圳曾經是內陸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改革的深化,使得深圳的窗口作用在不斷弱化。

  深圳面臨的難題是,隨著全國全方位改革開放格局的形成,「特區特辦」的特殊政策傾斜優勢正在弱化。深圳將面臨特區不特的考驗。深圳市長于幼軍在談到深圳未來時,提出了建立「深港經濟合作區」的構想。深圳,也許到了戰略轉型階段了。

  編后

  我們在觀察四個城市的時候,發現他們在產業方向上實在是有太多的雷同。一提發展高科技,都是IT、生物技術,還有光通信、納米技術。重疊的硅谷、生物谷、光谷建設,得來的不一定是經濟收益,搞不好都可能是資金黑洞。

  如果中國的改革主向是充份的市場經濟的話,那么,還是讓市場來配置資源,讓競爭來決定城市的未來。
美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值得我們研究。在美國,硅谷是IT產業的發動機,底特律是汽車城,西雅圖是航空工業城,紐約是金融中心,而華盛頓,除了白宮、國會山,只是一個政治中心。

  市場經濟的原則與互聯網的原則是吻合的,即多中心、多節點。或者說:有節點,無中心。對這四個城市來說,也許最重要的并不是爭取經濟之都的位置,而是根據自己的城市文化與資源優勢,在戰略上確定自己的核心產業,建立支持系統,把自己選擇的產業做好。 摘自《羊城晚報.新聞周刊》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