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澳門回歸專欄:澳門區域兩個階段的演變 香港中國通訊社十月二十六日消息:澳門回歸專欄:澳門區域兩個階段的演變 香港中通社記者 林鷹 目前澳門區域包括的澳門半島、★(左乙右水)仔和路環島三部分,其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以鴉片戰爭的前后而區分為兩個階段。 澳門區域的演變第一階段是從一五三五年到鴉片戰爭時期。當時,葡萄牙人剛到澳門時,澳門半島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葡萄牙和外國商船初到澳門時,因清朝政府不允許他們長期居留,所以只在岸邊搭蓋一些臨時帳篷,做完生意就得拔逢離開。自一五五七年之后,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大興土木建房舍,打算在澳門長期居住,而且居住地域也逐漸擴大,占有澳門半島南面沿海的狹長地帶。這一狹長的地帶當時被稱為「澳門街」。 據史料記載,在明末清初時期,由于中國政局動湯,官方無能力顧及澳門,于是葡萄牙就乘機修建城墻,使澳門由原來僅一條街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小城鎮。到了乾隆年間,澳門城已初具規模,共有四道城門,即大三巴門、小三巴門、沙梨門和花廟門。據《香山縣志》記載,當時澳門的范圍:「由望廈(村名)而西三里為澳門,其地周一千三百八十余丈」。這是鴉片戰爭前第一階段澳門的區域范圍。 中英鴉片戰爭之后一百多年,為澳門區域演變的第二階段。在鴉片戰爭發生后,由于晚清政府的無能軟弱,西方列強大肆瓜分中國,葡萄牙人也趁火打劫,于一八四九年制造了「澳門事件」,擅自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并在一八五一年武力侵占了★仔島。一八六三年,葡萄牙人拆毀了澳門城墻,擴大澳門范圍,先后吞并了關閘以南的塔石、沙崗、新橋、沙梨頭、石墻街、龍田、望廈等村莊,其后又武力侵占了路環島,使澳門區域范圍迅速擴大。 據兩廣總督張之洞在一八八七年所作的統計,當時葡萄牙人已「向澳門西北展出之地約九里半,寬約二里」(未包括 ★仔和路環二島)。一八九零年,香山縣知縣楊文駿在《查核澳門新舊租界時形節略》的報告中記載,當時「葡人所占澳門一帶地方,東至九星洲洋面起,西至馬溜洲洋面止,計程約一十五里;南自過路環山腳起,北至關閘止,計程約二十五里。全周圍水陸地方平面計算共約三百七十余里。」在那個時候,現在澳門區域的范圍便大體形成了。 |
||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