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三日電(記者 尹丹丹)在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今后五年的發展制定規劃時,中國農業部方面坦承,來自資源環境、物質基礎、市場競爭、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一系列制約因素,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農業部今天正式發布了《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二OO六-二O一O年)》。該規劃指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水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區農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依然脆弱。
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因投入不足,欠賬太多,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較差,支撐體系不強,短期內難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
市場競爭壓力加大。中國現已進入入世后過渡期,農產品進口關稅已降到較低水平,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加大,農產品出口面臨的貿易摩擦增多,技術壁壘增強。與此同時,中國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保護農民權益的機制和體系還不健全,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
農民增收的難度增加。中國農業經營規模小,比較效益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難度較大。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消除,轉移就業增收任務艱巨。
此外,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在中國呈多發、頻發趨勢,對畜牧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一些地區潛在疫情突出,防控能力較薄弱,防疫體系不健全,防疫隊伍不穩定,防疫經費難落實。
為此,上述“十一五”規劃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強化疫病蟲害防控手段,加強標準化管理,擴大對外開放,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等確定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今后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