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財經頻道

消失的“人口紅利”:未富先老多了哪些挑戰?

2010年10月10日 14:20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人口紅利”,一個經濟學、人口學上的專業術語,正成為時下媒體報道的流行語:

  今年以來,各地紛紛大幅上調最低工資,企業出現“加薪潮”,原因是“人口紅利”在消失,不漲工資找不到人干活;

  10月起,作為國內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試行企業柔性延遲退休。最新數據顯示,20年后中國將兩名勞動人口養一名退休人員,有人提議國家也應研究延遲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紅利”消失、減輕老齡化壓力;

  ……

  人口是如何變成“紅利”的?中國人口數量龐大,“人口紅利”也會消失嗎?如果“人口紅利”真的消失,對中國經濟長遠影響會有多大?

  什么是“人口紅利”?

  勞動力人口供給充分,社會負擔輕,勞動力價格便宜、儲蓄率高,使經濟獲得額外增長源泉,這種情況下的高增長被稱為“人口紅利”

  2013年,或者2015年,將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折點———在眾多學者眼中,這是一個普遍認可的說法。

  1997年,一些外國學者首次提出了“人口紅利”(Demographic Bonus)概念,次年開始,它被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在每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現狀》中正式使用,也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

  “人口紅利”并不難理解。一國人口結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總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較高,社會撫養負擔重;第二階段,勞動適齡人口比例高,社會撫養負擔輕;第三階段,人口老齡化高峰來臨,社會撫養負擔變重。在第一階段已過去而第三階段尚未來臨時,勞動力人口供給充分,社會負擔輕,勞動力價格便宜、儲蓄率高,使經濟獲得額外增長源泉,就形成了“人口紅利”。

  這個過程,西方發達國家走了幾十年到一百多年的時間,因此“人口紅利”并不明顯。而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也迅速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從而使人口年齡結構表現為明顯的“兩頭小、中間大”。

  有研究表明,1978年,平均一名勞動力要撫養0.603個未成年人和贍養0.081個65歲以上老年人。2006年,則變為一名勞動力負擔0.255個兒童和0.127個老年人。這28年間, 少兒撫養負擔年均以1.24%的幅度降低, 而老年負擔則以0.166%的幅度增加,兩者相抵,總撫養負擔每年以1.075%的幅度降低。這樣,勞動年齡人口多,社會總撫養負擔降低,勞動力供應充足、成本低,產生了明顯的“人口紅利”。

  過去30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廣東更超過13%,這當中確實有很多“人口紅利”的影子。上世紀80年代末,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南下,廣東等地形成了洶涌“民工潮”,千千萬萬打工仔、打工妹推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迅猛發展,并以此不斷向內地擴展,助推中國經濟的歷史性起飛。

  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蔡昉的研究,我國人口撫養比例每下降一個百分點,人均GDP增加0.115個百分點,中國人均GDP增長率中有27%的貢獻來自于“人口紅利”。

  然而,“人口紅利”既然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中間階段,也就注定終有消失的時候。2004年前后,距“民工潮”興起不過15年左右,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用工形勢迅速轉變,“民工潮”變成“民工荒”,并且同樣迅速地向內地擴展,各地近年都陸續出現“招工難”的情況。“人口紅利”開始消失,越來越受到關注。

  據蔡昉預測,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只增加了約1%,到2015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不再增長。大概從2013年開始,我們的人口撫養比就將不再下降。也就是說,2013年或2015年前后,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應該說就消失了。

  短短數年間,一向被認為中國幾近“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居然正面臨短缺———這確實是一個讓我們吃驚,卻又不能不面對的話題。

參與互動(0)
【編輯:位宇祥】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