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文化中國行)鄂倫春篝火節:尋跡古老部落 解碼千年圖騰

分享到:
分享到:

(文化中國行)鄂倫春篝火節:尋跡古老部落 解碼千年圖騰

2025年06月18日 22: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呼倫貝爾6月18日電 題:鄂倫春篝火節:尋跡古老部落 解碼千年圖騰

  中新社記者 張瑋

  “篝火節對于鄂倫春族來說像春節一樣。”18日一早,年輕的鄂倫春族青年莫日根穿上奶奶做的新衣,跨上馬背,前往甘河邊的篝火節活動現場。

  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構成中國三少民族。17世紀中葉前,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17世紀中葉后,他們逐漸南遷到大、小興安嶺地區,過著游獵生活。

  7時許,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甘河河畔已經“扎”滿了人,鄂倫春各流域部落族人穿著節日的盛裝,按順序支好“仙人柱”(鄂倫春族居所),有秩序地安頓下來,支起鍋灶,生火煮肉、烤肉串。

6月18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各流域部落族人在“仙人柱”(鄂倫春族居所)前烤肉串。 白露 攝

  81歲的老獵民內淑梅第一個到場,作為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當天她帶領大家完成祭火儀式。

  內淑梅告訴記者,篝火節起源于鄂倫春族狩獵時期對火的生存依賴。“火是取暖、驅趕野獸、加工食物的核心工具,因此,鄂倫春族信奉火神,認為它能帶來光明和吉祥。現在,我們對火的崇拜更多的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1951年,鄂倫春族走出深山,從原始社會一躍進入現代文明。放下獵槍,“中國最后的狩獵民族”告別過往,發展起種植、養殖、旅游等多種產業。

  雖然已經下山生活70多年,內淑梅還依稀記得小時候的篝火節。“早晨,各家都在‘仙人柱’前點燃新火,圍著篝火烤肉、唱歌、跳舞、祈福。”

  內淑梅說,為了準備篝火節,一周前,大家就開始曬肉干、釀藍莓酒。

  “節日這天,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一年來的豐收和喜悅;共同制作柳蒿芽、肉粥、手把肉、紅柳大串等傳統美食;開展拉棍、拔河、頸力賽等民俗體育項目。”內淑梅望向遠遠的高山輕輕地說,歡度篝火節印在鄂倫春族人的基因里。

  如今,篝火節不僅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更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賞體驗。

  在篝火節會場,各流域的鄂倫春婦女拿出精美的狍皮制品和樺樹皮手工藝品,像趕集一樣,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藝。

6月18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婦女向游客介紹自己的手工藝品。 臧淑紅 攝

  隨著山頂的星空緩緩點亮,“穆昆達”(族長)敲著“神鼓”在鹿哨聲中走上祭壇,內淑梅老人帶領鄂倫春族人手持樺樹皮碗,邊頌唱祭文,邊用柳蒿枝灑酒祭火、祭天地。

  祭火儀式結束后,鄂倫春族人拿出酒和肉,與眾人分享,圍著篝火跳起火舞。

  “鄂倫春族信奉萬物有靈。火舞是一種祭祀舞,每遇貴客到來,鄂倫春族必定圍火而舞。”“00后”鄂倫春姑娘吳瓊牽起身邊人的手,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眾人起舞,篝火沖天,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圍鄂倫春族人們的臉龐。(完)

【編輯:曹子健】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