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交融 《耳朵里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在中國科技館舉辦
中新網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館8月18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耳朵里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8月17日下午在該館精彩上演,通過延續“藝術+科學”的跨界理念,觀眾不僅欣賞到高水準的音樂表演,更體驗了一場科學與藝術交融的奇妙旅程。
本場科普音樂會主題為“從音符到自然:圣桑《動物狂歡節》的科學解碼”,由少兒樂團與管弦樂團聯袂演奏,以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為核心,音樂會通過序曲、《公雞和母雞》《烏龜》《大象》《天鵝》《杜鵑》等11個樂章,展現“聲音中的動物行為學”。

音樂會現場同步播放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動物行為科普視頻,實現“聽覺+視覺+認知”的多維體驗。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張勁碩研究員作科學解說,揭示音樂旋律背后的科學奧秘。
當《獅王進行曲》雄渾的旋律響起時,大屏幕上同步呈現AI生成的獅子狩獵場景。張勁碩解釋說,音樂往往能反映動物的行為特征,也與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息息相關。在西方文化中,獅子象征權力與高貴,獅吼聲波可傳播5至8公里,是獅子宣示領地的重要方式。
在《大象》和《袋鼠》的演奏中,旋律由舒緩漸趨歡快。張勁碩介紹,低沉的音調模擬了大象漫步的姿態,大象利用低于20赫茲(Hz)的次聲波進行遠距離交流的特性,而這種頻率人類無法直接聽到。袋鼠是著名的跳躍高手,自然界中類似的動物還有兔子、青蛙等。
交響曲《驢》和《杜鵑》樂章演奏后,張勁碩科普稱,目前非洲野驢僅存于索馬里,全球數量僅100多頭,比大熊貓還要稀少。夏天在北京繁殖的四聲杜鵑,在8月初能飛越30多個國家,最終抵達非洲南部。
此外,《耳朵里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還通過《公雞與母雞》的鋼琴跳音還原禽類求偶的節奏律動,以《天鵝》的大提琴滑奏展現鳥類流體動力學的優雅姿態等精彩節目,并設置精彩互動環節。
據中國科技館介紹,《耳朵里的動物園》科普音樂會由該館聯合北京市科協等共同舉辦。中國科學技術館將持續推出系列科學文化精品項目,包括沉浸式科普游園劇《文明的燭火》、系列微紀錄片《好奇新疆》以及科學家訪談節目《北辰對話》等。(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09:51:35
- 2025年08月26日 14:17:45
- 2025年08月26日 10:04:51
- 2025年08月26日 10:04:01
- 2025年08月26日 10:02:35
- 2025年08月25日 19:24:33
- 2025年08月25日 18:49:45
- 2025年08月25日 18:35:56
- 2025年08月25日 15:10:03
- 2025年08月25日 14: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