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考古70周年:水陸并進重塑中華海洋文明
中新社寧波8月22日電 (林波)“寧波考古工作呈現‘早’的特點,考古工作進入時間早、考古機構建立早、考古發現早。”8月22日,在浙江寧波考古7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王巍表示,寧波考古非常全面,水陸并進,是解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窗口”。
自1955年考古工作拉開序幕以來,寧波考古事業已走過70年。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寧波地區已相繼開展了近3000項水陸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出土或出水了數十萬件(套)文物標本。
其中,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施岙古稻田、上林湖越窯、“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等重大考古發現更是享譽海內外。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率先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近年新發現的余姚施岙古稻田遺址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面積最大、證據最充分、文化系列最完整的古稻田。這些為中國南方稻作文明起源發展提供了關鍵實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受訪時表示,井頭山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緣,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從寧波地域環境變遷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們有望通過今后5年到10年的研究工作,在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基礎上,將海洋文化推進到距今9000年到10000年左右的地域文明早期源頭。”
“水下考古,寧波位列第一方陣。”王巍如是說。
十余年前,位于寧波象山的“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啟動發掘。這條沉睡160余年的清代木質沉船,以出水1000多件珍貴文物和保存完整的船體構造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界的一塊里程碑,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人類活動和世界文明交流進程清晰呈現。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林國聰表示,聚焦涉水型文化遺產,寧波圍繞海絲、海防、海島和運河、塘河、內河,水陸考古并進,調查發掘并舉,發現了不同時期古船遺址8處,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增添了考古實證,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研究注入了“源頭活水”。(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09:51:35
- 2025年08月26日 14:17:45
- 2025年08月26日 10:04:51
- 2025年08月26日 10:04:01
- 2025年08月26日 10:02:35
- 2025年08月25日 19:24:33
- 2025年08月25日 18:49:45
- 2025年08月25日 18:35:56
- 2025年08月25日 15:10:03
- 2025年08月25日 14: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