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公仆”系列報道二:
題:江西吉安基層政府轉型破題:群眾動嘴,干部跑腿
中新網南昌9月2日電 作者:何柳斌 張義
天剛蒙蒙亮,老式的石英鐘響了幾聲,時間定格在早上六點整。徐大爺麻利地撥通電話8615184,電話那端傳來聲音:按1號鍵請選擇土地管理 ,按2號鍵請選擇民政,按3號鍵請選擇計劃生育,一直到7號鍵,分別與鄉政府的民政、國土、計生、勞保等7個部門工作人員的手機綁定,徐大爺撥一個電話再按一個鍵,便可輕松找到專門的辦事員。
徐大爺是江西吉安縣梅塘鄉東門村的村民,2009年,梅塘鄉成立便民服務中心,村民通過撥打電話就可以找到政府各個部門的辦事人員。
梅塘鄉位于江西吉安縣中部,瀘水河西岸,國土面積130余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4個自然村,人口2.6萬。由于人口分散,地處偏遠的村落距離鄉政府幾十里遠,以前許多村民辦事極為不便。
“以前,許多老表趕30里路到鄉里辦事,但由于政策不清、手續不全等原因,往往一件事要來回跑好多趟,現在只跑一次路、只進一道門,事情就辦好了!奔部h梅塘鄉紀委書記劉生根告訴中新網記者。
這一切,要追溯到當地政府推行的鄉鎮規范化建設。從2009年9月以來,吉安市各地相繼出臺了鄉鎮規范化建設的實施細則,從硬件、軟件上夯實了地方基層政權的基礎。
每個干部頭上都戴著一頂“緊箍咒”
對于鄉鎮的價值和意義,吉安市委書記周萌有著自己的理解,“鄉鎮一級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國家政權的基石,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點”。
從2009年開始,一場以“轉變職能、規范管理、完善服務、推動發展”為目標的鄉鎮規范化建設活動,在吉安全市214個鄉鎮、2535個行政村全面展開!耙幏掇k公場所、規范運行機制、規范便民服務、規范圩鎮建設”,成為此次活動的主攻方向。
吉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義硚表示,“加強以鄉鎮為龍頭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我們要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解決好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
理順鄉鎮站所管理,在每個鄉鎮統一設置5—6個綜合性職能辦公室,如黨政綜合辦、鄉鎮經濟發展辦、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辦、社會綜治穩定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等,實行人員統一調配,資源有效整合。不僅如此,吉安市每個鄉鎮制定鄉鎮干部詳細的工作規則,每個干部頭上都戴著一頂“緊箍咒”,行為更加規范了,做與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壞,有了明確的考核標準,每個鄉鎮干部心里都有一桿秤,對待群眾也就更加熱情周到了。
對于群眾關心的農村產業發展政策、便民惠農政策、收費項目標準、收費項目標準、鄉鎮項目建設、圩鎮征地拆遷等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項,及時按要求公布,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基層干部“盼回城”變成了“下鄉熱”
在鄉鎮規范化建設中,許多鄉鎮面貌煥然一新。吉安縣委組織部的官員表示,當地做到了“六個統一”,即統一設置地址指示牌、統一安置國徽、統一懸掛國旗、統一設置鄉村發展規劃圖、統一設置辦公室分布示意圖、統一設置干部崗位公示牌和工作去向牌,使鄉鎮辦公場所形象莊嚴,干部容易找得到。
經過一番努力,吉安市鄉鎮規范取得了良性效果。2009年,全吉安市建設、改造、維修鄉鎮辦公場所105個,覆蓋面達到49.1%。所有鄉鎮實現“干凈、整齊、明亮、見綠”的目標。
除了鄉鎮干部的辦公環境得到了改善以外,鄉村衛生狀況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以前很多廁所都臟兮兮的,經過一番改造,現在都十分整潔。
吉安縣梅塘鄉的圩鎮曾經破舊臟亂,圩鎮經濟發展滯后。借鑒大城市盤活土地籌集資金的辦法,梅塘鄉投資32萬元,將一塊閑置多年的土地改建成12000平方米大的生態公園,不僅有花草樹木,還開挖了一座水塘,種植了荷花。每當夜幕降臨,生態公園總是聚滿了前來納涼休閑的群眾。
建好了職工食堂、文化娛樂室、運動健身場所、文化宣傳長廊等,改善鄉鎮干部生活條件。規范辦公場所,不僅樹立了基層政權形象,也留住了許多鄉鎮干部扎根基層的心,干部“走讀”現象明顯改觀,“盼回城”變成了“下鄉熱”。
吉安縣梅塘鄉書記劉盛春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改造,創造一個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留住更多的人才。”這樣一系列改造之后,效果是顯而易見的。2007年以來,吉安市從縣鄉機關選派了397名干部到村任職,選派了30多名退居二線的改非領導干部擔任村事顧問或村黨支部書記。
許多原本打算“跳槽”去縣城工作的小年輕在梅塘鄉安了家落了戶,還把老婆、孩子都接到鄉下來。“他們認為鄉村里空氣好、環境好,而且蔬菜都是綠色無污染的,很適合周末度假。”
吉安市峽江縣仁和鎮干部鄔平生一年前還吵著要調回縣城工作,今年卻將在縣城工作的女友也調到了鄉鎮。青原區富灘鎮地處城郊,過去一到晚上幾乎找不到鄉鎮干部,現在一找一個準。今年大年初七晚上有兩個村準備械斗,鎮干部第一時間感到現場,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群體性事件。
群眾動嘴,干部跑腿
硬件改善了,吉安市開始力推鄉鎮執政規范化和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為此,吉安在全市214個鄉鎮全面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鄉鎮站所全部派員入住辦公,并統一規范工作人員崗位牌、服務職責和內容、辦事流程和溫馨提示。
本文開頭提到的電話尾號5184諧音即為“我要辦事”,老百姓記起來十分方便,而便民電話直接與政府的民政、國土、計生、勞保等7個部門工作人員的手機綁定,只需撥打一個電話再按一個鍵,便可輕松找到對口的辦事人員,更可見當地官方在考慮時的細致。
與鄉鎮的便民服務中心相配套,吉安市還設立村級服務室2175個,村民小組設立為民代辦點1.03萬個,基本完善了鄉、村、組三級便民服務網絡,使群眾能夠“瑣事不出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
![]() |
【編輯:秦欣】 |
![]()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