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東西問丨于成功:這群外籍醫護人員為何在南京大屠殺時選擇留下?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于成功:這群外籍醫護人員為何在南京大屠殺時選擇留下?

2025年08月14日 20: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南京8月14日電 題:這群外籍醫護人員為何在南京大屠殺時選擇留下?

  ——專訪南京鼓樓醫院院長于成功

  中新社記者 鐘升

  近期,電影《南京照相館》熱映,將南京大屠殺期間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現南京鼓樓醫院,以下簡稱“鼓樓醫院”)中外醫護人員救治中國傷員的歷史再度呈現于大眾面前。

1938年5月1日,南京鼓樓醫院留守醫護人員與收治傷員合影。鼓樓醫院供圖

  1937年日軍侵占南京后,位于南京安全區中的鼓樓醫院成為大屠殺期間唯一能救治中國難民的戰火中的醫院。選擇留守醫院的外籍醫護人員與中國同事一道,冒著生命危險,夜以繼日救助遭受日軍暴行的傷者。

  為什么鼓樓醫院能成為南京城中的人道救治孤島?院內的中外醫護人員付出了哪些努力?今天,如何傳承與發揚這份精神?南京鼓樓醫院院長于成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鼓樓醫院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唯一能救治中國難民的戰火中的醫院?

  于成功: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場勝利不僅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一切捍衛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抗日戰爭期間,許多愛好和平、維護正義的海外友人、國際組織,給予中國大量援助,如加拿大的白求恩醫生、印度的柯棣華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金陵大學鼓樓醫院,也有一批外籍醫護人員冒險堅守、救治傷員,他們的事跡令人敬佩。

  1892年,在加拿大籍醫生威廉姆·愛德華·麥克林(William E. Macklin)主持下,鼓樓醫院的前身“基督醫院”建成。這是中國最早的西醫院之一,后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由于其教會醫院的背景及緊挨金陵大學的地理位置,鼓樓醫院被劃入南京國際安全區,成為南京大屠殺期間唯一對平民開放的醫院,也是當時南京唯一的醫療救助機構。

  居住在鼓樓醫院附近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John Rabe)曾在《拉貝日記》中寫道:“路燈熄滅了,在夜幕中,可以看見傷員在街道上蹣跚,沒人去幫助他們,已經沒有醫生、衛生員和護理人員了,只有鼓樓醫院的幾個正直的美國醫生還在堅持著。”

  在南京城最緊急的近3個月中,鼓樓醫院是當地平民唯一的生機和希望。2004年,曾在此接受救治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于彌留之際,盡管意識模糊,還反復囑咐家人要送自己到鼓樓醫院。對鼓樓醫院的感激與信任,老人至死不忘。

  南京大屠殺后期,鼓樓醫院不單是醫療救助的提供者,還擔負了衛生防疫、社會援助以及重建醫療系統的責任,譬如為難民發放藥物、接種疫苗等。在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的協助下,鼓樓醫院還開設了3個院外的難民診所。

  整個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院施行的是救濟性質的醫療服務,不收費或僅象征性收取極少費用。

鼓樓醫院院史館內,展示了大屠殺期間留守鼓樓醫院的中外醫護人員介紹。中新社記者 鐘升 攝

  中新社記者:以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O. Wilson,中文名“韋如柏”)醫生為代表的鼓樓醫院中外醫護人員為什么選擇留在南京?他們克服了哪些艱辛,發揮了什么作用?

  于成功:1906年,羅伯特·威爾遜出生于南京的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都在南京度過。在美國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威爾遜于1936年攜妻子再度回到南京,成為鼓樓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

  日軍攻占南京前夕,威爾遜醫生沒有響應美國政府的撤僑通告,而是選擇冒險留在南京。作為南京大屠殺期間鼓樓醫院唯一的外科醫生,威爾遜醫生和他的同事一道,拯救了無數南京市民的生命。他在日記中寫道:“(12月15日)150例病人中只有10例屬于內科和產科,其余都是外科……昨天我寫道我已做了11例手術。今天我做了10例,并查看了病房。”李秀英正是經過威爾遜醫生的救治,在被日軍連刺37刀的情況下奇跡般幸存。

  不僅是威爾遜醫生,特里默、布萊迪、鮑恩典、海因茲、麥卡倫,這些外籍醫護人員在高強度工作之外,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與日軍交涉、周旋,制止日軍暴行、保護中國平民。在化作人間煉獄的南京城,他們始終堅持著。

  除了外籍醫護人員,也有一批勇敢的中國員工留守在鼓樓醫院。后期還有多位中國醫護人員應募而來,如作為威爾遜醫生醫療助理的中國醫生周紀穆。他們為同胞帶去溫暖和希望,他們都是英雄。

  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John Magee)拍攝下鼓樓醫院救治受害者的影像,與醫護人員的記錄一道成為控訴日軍暴行的鐵證。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威爾遜醫生自費前往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為第一個出庭作證、揭露日軍暴行的證人。

2019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的“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上,梅根·布萊迪演唱《感同身受》。她的曾祖父理查德·布萊迪是當年堅守鼓樓醫院的醫護人員之一。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銘記這段歷史,傳承與發揚這份精神?

  于成功:中國人民重情重義,不會忘記外國友人在危難中的幫助。抗戰勝利后,威爾遜醫生等人獲得了中國政府嘉獎的“采玉勛章”。威爾遜醫生離開南京時,市民們贈送了他一塊刻有“愛眾親仁”的牌匾作為感謝,鮑恩典也獲贈了一面“慈善為懷”的綢緞錦旗。2017年,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紀念碑在美國落成,數百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民眾在揭幕當天前往紀念。

  如今,鼓樓醫院的院史館是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專門辟有一部分講述這段歷史,讓人們銘記歷史、傳承先輩跨越國界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每年國家公祭日前夕的“重走安全區”活動,民眾也會來到鼓樓醫院了解這段歷史。省市相關組織多次邀請威爾遜醫生等友人的后人回到南京,在鼓樓醫院等處訪問。2024年12月12日,威爾遜醫生的后人與周紀穆醫生的后人在鼓樓醫院重逢,兩人彼此擁抱,立志把祖輩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

2015年,威爾遜醫生的三位兒女重訪鼓樓醫院。鼓樓醫院供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鼓樓醫院與美國、加拿大、非洲等海外醫療機構保持緊密交流。這些海外同行來醫院交流訪問時,也通過這一窗口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例如,泰國詩里拉吉醫院醫生在與鼓樓醫院開展傳統醫藥合作過程中,了解到這段歷史,后續又專門派出代表團來到醫院,就這一段歷史進行訪問交流。

  鼓樓醫院也積極參與援外醫療工作。醫院組建的第17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全體隊員獲當地頒發的金質獎章,被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授予“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第18期援圭亞那醫療隊,被圭亞那衛生部授予杰出貢獻獎。

  八十多年前,鼓樓醫院的中外醫護同仁在中國的土地上救死扶傷。今天,中國與各國攜手,緬懷歷史,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弘揚人道、博愛、無私奉獻的精神,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

  受訪者簡介:

于成功。 受訪者供圖

  于成功,南京鼓樓醫院院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南京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炎癥性腸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主要從事消化系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擅長炎癥性腸病的中西醫免疫治療,消化道腫瘤早期診治以及疑難病的診治。承擔主持課題16項,發表論文16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余篇,主編專著4部。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