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草案中規定,在北京市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相應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而利用互聯網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并在網站主頁面上公開經營主體信息、已取得相應許可或者備案的證明、服務規則和服務流程等相應信息
“雖然網上開店、網絡交易不算是什么新鮮事,但日趨蓬勃的發展態勢和其所帶來的安全、逃稅等一系列問題顯示,網絡交易正向監管缺位挑戰。”不少有識之士呼吁。
5月30日,剛剛結束的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網上開店應辦營業執照的法規草案審議。盡管市信息辦主任朱炎表示,外地注冊網站不受約束,但是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這將是對中國龐大的網店業主進行政府化管理的開始。
“通過草案,政府表達了一種聲音,這就是長期以來網店店主無照經營,缺乏管理和保障的時代行將結束。”該人士認為。
倡導而非強制
在這份名為《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中規定,市民要想在電子商務服務網站開店賣貨,應當依法取得營業執照。
條例草案中規定,在本市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相應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而利用互聯網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并在網站主頁面上公開經營主體信息、已取得的相應許可或者備案的證明、服務規則和服務流程等相應信息。
同時,草案還強調,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應當對利用其網站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主體的身份信息、合法經營憑證和反映交易信用狀況的材料進行核查,并對相關信息做好數據備份,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應當建立投訴受理機制,對利用其網站從事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配合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活動,但不得妨礙相關經營主體開展正常交易活動。
據悉,政府部門對網上開店的管理和認識還處于探索階段。該條例草案目前只是對網上交易進行了原則規定,是倡導性而不是強制性的。該草案出臺后,相關政府部門將配套出臺相應的行政規章,對網上交易進行更加細致的規定。
但該草案并不對外地注冊用戶有效。
“該草案目前只適合北京地區,但是很顯然,如果草案的可操作性得到驗證,將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資深分析師程宏認為。
爭議
伴隨著網上店鋪和網上掌柜數量的激增,網上店鋪不進行工商登記、不主動納稅的問題越來越凸現。
事實上,目前網上開店很簡單,只要向可以提供虛擬空間的網站管理公司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和銀行賬號,就可以在家里做生意了,工商登記根本不被提及。
“網上開店也要去工商注冊、稅務交稅。”這是很多利用業余時間開網店的店主并不了解的。
早在一年前,中國商務部公布了《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網上交易者應經工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注冊批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意見稿規定,網上交易參與方包括出賣人、買受人和網上交易服務提供者,法律規定從事商品和服務交易須具備相應資質的,應當經過工商管理機關和其他主管部門審批。該意見稿將C2C部分也納入了管理之列。
“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經營,只要經營有收入,都應該納稅,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目前網上交易在稅收管理上確實存在一些漏洞,相對B2B(企業到企業)、B2C(企業到用戶)而言,C2C(用戶到用戶)是目前比較難以控制的部分。”國稅總局相關人士認為。
但是在此后正式公布的《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暫行)》中,相應的規定卻不見了,相關的爭論也隨之平息。
對于大部分店主來說,“網上商店要注冊”很“不可能”。
他們認為,網上交易量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注冊。實際上,廣大網上店家所計較的并不僅僅是一張工商執照的有無,讓他們不安的是一筆巨大的稅務數字。
甚至一些電子商務業界人士也指出,商務部提出的網上交易參與方審批問題,只適合有規模的網上商貿機構,如B2C、B2B,對C2C網商強制工商注冊,會阻礙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在國內兩大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淘寶網和易趣網站頁面上都有這樣的提醒:用戶應按照國家的稅收規定,向相關部門繳納稅款。
但很多網上開店的年輕人都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網上開店跟在街上開店是不一樣的。他們從沒想過要去工商局辦什么手續,也沒有納過稅。
而剛剛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草案,相比一年前由商務部推出的意見稿顯然更具法律效力,影響也會更加深遠。
“如果政府要求辦理經營執照,我想我會去辦的。畢竟這不管對于網民還是我們店主都是一種保障。”一位名叫悅悅的店主代表了大多數店主的心聲。
執行是關鍵
按照國家工商總局授權頒發的《經營性網站備案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要建立經營性網站,必須先行獲得經營主體資格,即必須是經過工商部門注冊并頒發了營業執照的公司或企業,才能在工商部門通過備案登記。
“在部門監管方面,工商部門如不能及時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并肩負起監管職責,必將在監管領域中出現一塊網絡‘真空地帶’,甚至可能部分失去對網絡經濟領域的集中、高度、權威性的管轄權。”研究機構易觀咨詢認為。
龐大的網民促進了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的迅猛發展,“網上商店”也成為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在淘寶、易趣等網站上,不計其數的網絡賣家和買家每天交易活躍。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最新數據,中國網民已達到1.37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萬人。2006中國互聯網用戶個人互聯網消費市場總規模約為2767.46億元人民幣,較2005年1876.53億元同比增長47%。
隨著網上交易規模的增長,對網店的規范就顯然更加必要。
分析人士認為,應盡快建立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對在網上進行交易的商家收稅。
但中科院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卻認為:“C2C這種商業模式對中國的現狀而言是積極的,其最大的功能便是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同時繁榮了經濟。另外,在C2C交易中,通常有很多金額很小的交易,對這部分交易進行收稅可謂得不償失。”
“人大提案和商務部指導意見的發布都表明了國家對網上交易的關注度正在加強。但規范網上交易是一件很復雜的長期工程,對于這種規范國家相關部門還處于摸索的階段,短期內很難拿出可操作性強的方案和法規。”業內人士擔憂。
“從理論上講網上開店應當收稅,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執行比較難,因為立法和監管中都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國家即使想要對網店收稅,短期內也會遇到執行難題。”艾瑞咨詢總裁楊偉慶認為。(彭瑞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