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學思踐悟】
郡縣治則天下安。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科技含量也在不斷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發展方向
布局先行,打造縣域產業集群。根據縣域資源稟賦(如空間環境、產業基礎等),統籌發展產業園、特色小鎮等,構建“生產+加工+品牌”全產業鏈。推動形成“生產+銷售”“鏈條+基地”“基地+龍頭”等產業布局模式,培育以縣域為關鍵節點的特色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推動全鏈發展,加強“一鎮一產業”“一村一品”等品牌建設,促進“生產+加工+科技+品牌”全產業鏈融合,打造“土特產+鄉土文化”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數字賦能,夯實特色產業基礎。深度普查縣域資源(自然、人文、產業等),評估比較優勢,充分把握發展特色產業的根基。打造聚焦于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動態數據庫,強化縣域特色產業數據核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模擬產業運行狀態的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孿生體,形成縣域、鄉村特色產業圖譜,實現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的轉變。建立精準匹配縣域特色產業動態數據庫,搭建縣域特色產業云平臺,形成縣域鄉村多源數據實時感知、智能分析決策、產教應用閉環,破解數據分散陳舊、無法實時指導決策的難題,形成更連貫的“資源評估—市場分析—產業定位—數字賦能”鏈條。同時,結合市場趨勢分析確定發展方向,為城鄉市場主體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培訓、金融對接等服務,形成“產業有圖譜、創新有導航、職業發展有方向”的城鄉特色產業鏈良性生態。
質量標準引領,把握特色產業定位。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消費趨勢和偏好等,特別是對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的需求,識別同類產業的優劣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尋找差異化突破口。立足縣域資源和市場分析,明確縣域最具潛力、最能形成競爭優勢的1-3個核心特色產業,進行精準定位,形成“特色資源—差異化定位—數字賦能—品牌溢價”的良性模式。進一步打造特色產業園區,統一質量標準,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降低物流和協作成本。針對目標市場制定營銷計劃,參與國際展會提升知名度。承接產業外溢和創新輻射,積極融入都市圈供應鏈,與周邊縣市共建產業聯盟,共享客源和渠道,邊境縣域也可探索跨境產業合作區。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要素有序流動是城鄉融合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所在。
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根據城鄉特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農業產業中技術性強、標準化需求突出的領域,通過“解析產業標準—映射崗位需求—轉化職業技能模型—設計培養方案—適配產教融合”,形成符合城鄉特色產業成長規律的職業教育人才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農民“融”得更順利。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體系,讓青年人入鄉更順暢,探索“縣聘鄉用”機制柔性引進技術人才,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定向培養職業農民,提升留人育人的機制效能。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縣域特色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擴大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效果,增強縣域產業綜合承載功能和服務能力。縣城是城鄉要素跨域流動、跨界配置的重要載體,通過搭建智慧農業物聯網,推動產業融合。將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機銜接起來,建立分類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引導機制,積極培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推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和資源統籌配置,引導和服務城市要素入鄉發展、城市人口入鄉消費,輻射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增收和鄉村產業發展。優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推動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強化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化交通、水利、電力、通信、冷鏈物流、倉儲、電商服務站點等基礎設施統籌設計。系統盤活閑置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保障特色產業發展和配套設施用地需求。
協同發力,激發內生動能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土地流轉得租金,入園打工得薪金,股份合作得股金”的“三金”模式。設立產業動態預警機制,定期召開“政企聯席會”,構建互聯共生、安全穩定的產業生態。優化考核評價機制,設置差異化考核指標,分別考察企業滿意度和帶動就業率等方面。
建立動態反饋與調整機制。政府監測市場風險,及時發布產業預警,指導企業靈活調整策略。運用數字技術,構建以縣域為關鍵節點的大數據平臺,推進返貧風險早期警示系統建設。建立符合縣域特點的風險監控指標體系,根據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科學制定風險評估指標,構建一套規范化、系統化的數據管理規則,明確各方的職責、權利及義務,實現防返貧監測數據在不同部門、不同層級間有效共享,促進各方協作和共同管理,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準施策、久久為功。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科研機構等主體應協同發力,深度挖掘本地獨特的資源稟賦與文化底蘊,通過科技賦能、產業鏈延伸、三產融合、品牌建設等方式提升產業價值,不斷完善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充滿活力的特色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
(作者:梁赫,系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教授)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6日 18:40:17
- 2025年08月26日 16:56:39
- 2025年08月26日 16:56:17
- 2025年08月25日 16:33:20
- 2025年08月25日 16:22:28
- 2025年08月25日 16:13:41
- 2025年08月25日 16:13:17
- 2025年08月25日 16:10:05
- 2025年08月24日 13:16:31
- 2025年08月22日 2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