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驢友被開自然災害罰單,罰金有價反思無價
據《羊城晚報》報道,8月15日,廣東深圳大鵬新區應急管理局開出全國首張自然災害綜合法規罰單,對兩名在臺風“韋帕”藍色預警啟動后、未經許可擅自進入自然災害危險區的游客,依法處以每人5000元罰款。據悉,這兩名游客被困后經救援人員12小時艱苦搜救才成功轉移。
近年來,類似的新聞并不少見:臺風天非要去海邊“追風”的,擅自闖入未開發區域探險的……很多冒險都以驚險救援收尾,甚至有驢友和救援人員付出生命代價,而救援成本最終卻由社會共同承擔,這引發廣泛質疑和不滿。盡管有城市向違規者收取救援費,但只是少數,且不能覆蓋救援成本。
深圳這張罰單的意義不僅在于懲戒,更在于它明確了一條底線:你可以親近自然,但不能無視規則;你有探險的自由,但公共資源沒有為你的任性埋單的義務。
驢友的任性行為,一是因為心存僥幸,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樂觀偏差”,指的是個體傾向于低估自身遭遇負面事件的可能性,同時高估積極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即人們總覺得自己不會那么倒霉,災難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這種心態在戶外冒險中尤為常見:臺風預警發布了,但有人覺得“雨還沒下大”;禁止進入的牌子,成了“打卡挑戰”的誘惑。
二是因為有人對自然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和錯覺。城市生活太安全了,安全到讓人忘了自然的威力。有人習慣了天氣預報的精準、救援電話的暢通,甚至把“遇險求救”當成一種理所應當的服務。但自然從不按人類的劇本行事,一次山洪、一陣狂風,就能輕易打破這種幻覺。
罰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讓這張罰單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更多努力。比如,執法要“長牙齒”,也要有溫度,讓公眾明白為什么罰,讓社會看到“一個人的冒險,一群人的代價”。再如,讓技術手段更多介入公共安全警示領域。無人機、電子圍欄、人臉識別等技術已經成熟,可以用于高風險區域的監控。此外,還需從教育和社會氛圍中培養公眾的安全意識。學校的自然教育、媒體的公益宣傳、戶外俱樂部的安全培訓等,都可以發揮作用。
這張5000元的罰單,就像法治社會給自然立下的一塊界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知道邊界在哪里;真正的勇敢不是挑戰自然,而是敬畏它的力量。
臺風還會再來,山川依舊險峻,人類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可以更智慧、更從容。期待這張罰單讓更多人思考:該怎樣做一個既勇敢又謙卑的探索者?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6日 18:40:17
- 2025年08月26日 16:56:39
- 2025年08月26日 16:56:17
- 2025年08月25日 16:33:20
- 2025年08月25日 16:22:28
- 2025年08月25日 16:13:41
- 2025年08月25日 16:13:17
- 2025年08月25日 16:10:05
- 2025年08月24日 13:16:31
- 2025年08月22日 2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