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這是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第二次“地震”。
2000年,廣電總局一道“關于在各電視臺黃金時段禁播境外(包括港、臺)劇”禁令,給內地一直低迷的電視劇市場帶來異常的繁榮,也改變了幾乎每一個電視劇從業人員的命運;
4年后,又是廣電總局的一紙禁令,卻激起電視劇市場幾乎相反的反應……這回,市場和業者又會去向何方
-本刊記者/徐海屏丁塵馨 文/黎軼偉
2003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華語電影是《無間道》;在被叫好的電視劇中,《梅花檔案》、《黑洞》等收視率排名穩固靠前,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全都“涉及兇殺、暴力”。
案情劇成為過去近兩年中國內地電視劇市場最為顯眼的類型片,自連續劇《重案六組》播出引起強烈反響之后,影視制作單位紛紛瞄準了這個新生的市場。2002至2003年間,充斥在電視熒屏的《黑洞》、《大雪無痕》、《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絕對控制》、《梅花檔案》、《玉觀音》等無不創下收視熱點,甚至成為此類片中的范本。案情劇由此和另一個類型片——言情劇,成為目前國內電視劇題材中較為成熟的兩種類型片。
而2004年的晚春這些備受市場和觀眾寵愛的涉案題材電視劇,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打入了“冷宮”:4月19日,國家廣電總局傳達了一個“關于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第一條就是要求“全國所有電視臺黃金時間將不得播放渲染兇殺暴力的涉案題材影視劇”,包括類似題材的紀實類節目。并要求在今年已申請立項的涉案劇中再壓縮掉40%。
此外,半個月時間內,國家廣電總局接連發布了《關于禁止播出電腦網絡游戲類節目的通知》和《關于認真對待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三條“禁令”。并要求各地電視臺擴大播出動畫片時段比例,為青少年營造綠色廣播影視文化空間。
據了解,這些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配合中央一系列的對青少年加強道德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涉及部門還有教委等國家其他機構。
“通知”一石激起千浪
然而這個通知的接受方,電視劇的制作和發行——目前國內電視行業市場化最為成功的領域,面對這個因行政要求而頒布的條例顯然極不能適應。
反響最強烈的就是影視制作公司,接下來是電視臺和長于拍涉案劇的導演和演員。
業界人士紛紛認為,這是有史以來針對電視劇市場的最大的一次整頓。因為“這直接規定到了什么可以播,什么不能播的問題”。
從1993年國內電視劇市場初具規模至今的11年間,類似這樣直接限定播出的法令法規只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2000年初,國家廣電總局下達緊急通知,明令全國各電視臺、各有線電臺在19∶00至21∶30的晚間黃金時段內,播放港臺電視劇的比例全年不超過15%,除經廣電總局確定允許播放的引進劇外,不得安排播放引進劇。正是這個通知給內地的原創電視劇發展帶來了異常的繁榮。
而這一次,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被稱為“言情大師”的導演趙寶剛坦言,“我選擇言情劇,是因為言情劇比較保險,不會與政策沖突。”對于政策影響市場,他有諸多無奈,“以我的能力,市場這方面至少近幾年內不成問題,而政策規定(會如何變化)就不一定了”。目前趙寶剛的兩部新戲也受到了“涉案劇”的牽連,一部停播,一部暫停拍攝。
某家主要拍攝公安題材的影視公司發行總監張女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因為此項通知,已經停播了三部戲,面臨著巨大的廣告差額,“投資肯定回不來了”。類似這樣正在拍攝涉案題材的制作單位遭受巨大損失已既成事實。
據了解,因此停拍的電視劇還有北京金英馬影視公司的電視連續劇《夏至》,該劇的姊妹篇《黑洞》曾在各大電視臺創下極高收視率,續集《夏至》原計劃是由陳道明等原班人馬進行拍攝;湖南廣電傳媒停止發行《臨時黑夜》;金盾影視文化公司暫停《我非英雄》的宣傳及發行……
而許多電視臺也正處在臨時換片的忙亂中:中國教育電視臺的《首播劇場》停播《冬至》、《七日》、《大江東去》;北京電視臺4套已做大量宣傳的電視劇《梅花檔案》被撤,換上了《李衛當官2》;江蘇電視臺停播《天不藏奸》、《零距離》、《非常道》;南京電視臺停播《無限正義》;湖南衛視將《危險旅程》臨時換成了《王中王》;原定于5月5日在上海新聞娛樂頻道播出的公安題材連續劇《較量》被緊急撤下;東方電影頻道原定5月3日播出的《特警飛龍》被換下……
周梅森,因創作了《忠誠》、《人間正道》及《國家公訴》等片被稱作反腐片“專業戶”,他說,“雖然正在籌備的35集新劇《我主沉浮》還沒有受到影響,但如果這部片子上不了黃金檔,那就意味著1200萬元的投資無法收回,準備得再充分也肯定不能拍了。”據業界人士介紹,目前的行情是:在黃金檔每集10000元的電視劇,放在23:00后播出的價格會縮水到1000元,當然這樣制作成本根本無法收回。
《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主編解璽璋做文化領域報道近30年,他認為此次政策造成損失最大的是影視制作單位——對于有些小企業,這可能就是滅頂之災。至于電視臺,雖然也會有損失,但也就是“一次性的損失”。此外,編劇、導演、演員轉型都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而“任何一個個體因此受到的損失都只是一次性的、暫時的,真正受到嚴重傷害的將是市場本身”。他擔心,“我們的電視劇市場本來就不健全,現在這個規定又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過程,影響了市場的發育”。
過于脆弱的國內電視劇市場
2000~2002年,在國產電視劇繁榮的背后,電視劇市場開始從春天快速走到了一個冬天。2000年,電視劇市場突然呈現出異常繁榮,這首先表現在電視劇集數量的急劇增長,當年正在拍攝或籌拍的劇集已經達到了上萬集,平均每天有30集電視劇面世;其次,電視劇制作者的數量急劇增長,不管是做什么行業的,都想到電視劇中撈一把。
而供方市場的異常發達和電視臺需求的相對平穩之間的矛盾,使影視劇制作單位自2002年冬天起感受到“寒流”的襲擊:每集電視劇2001年可以銷售60萬元左右,而一年后連40元萬都賣不到。有數據表明,2002年全國電視劇購買大約有29億元,而2003年僅為20億元,下降幅度為歷年之最;但制作成本卻不降反升。制作公司都想用明星來支撐這個市場,而明星的要價則逐年上升,已經從過去的每集4~6萬元升到2004年的10~12萬元。這種純粹的市場行為造就了片商的收視法寶 題材跟風,這樣既省事也省去了創作班子挖掘新題材空間的費用。
而公安題材的火起也緣于此:公安題材收視率高,劇本又相對好寫,這才造成此類影視劇泛濫、良莠不齊。而隨著這類電視劇在熒屏上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大,很多業內人士也開始擔憂,在相當數量的劇目中已經出現了腐敗層次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大、案情越來越“黑”的趨勢。有關犯罪手法、腐敗內幕的描寫也不斷升級,腐敗勢力猶如重重疊疊的大網,讓人感覺黑勢力無處不在。
然而這一次對于一項規定針對一個類型的影視作品的各界如此激烈,恰好反映了我們市場的脆弱。解璽璋認為我們的市場“空白點”還太多,很多類型片都沒有發展起來:歌舞、災難、言情、警匪、探險、科幻等。
沒有足夠市場競爭力的多元化的影視產品,沒有穩定的質量基礎,造成原來賴以生存的兩條腿中的一條被抽離后,整個電視劇市場突然失衡。
捧殺、棒殺都不正常
2001年是電視劇市場的“大躍進”年,全年共制作完成電視劇14429集,而當年全國及省市三級電視臺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僅2000多集,只有15%的電視劇可以產生效益,其余則持平或虧本。其后幾年,頹勢并沒有改變。這是內地電視劇市場空前開放產生的必然現象。
如今,為了“凈化熒屏”采取的“一刀切”猶如當年,只是沒有了叫好聲。
文化產品的生產也與一般經濟產品不同,非一個指令就可以扼殺或根本改變。很多業界人士認為,管理部門可以限制兇殺鏡頭,但沒有必要限制一個類型片的發展。
在美國,同樣存在對電視節目的管理。而在向公眾開放的無線電視網中,早晨6點~晚上10點被認為是有兒童觀眾觀看的時段,管理部門對其間播放的節目也有嚴格的限定。而與中國不同的是,除了無線電視網,美國還有大大小小很多有線電視臺,觀眾通過付費的方式就可以收看任何級別的節目。
而在國內收費電視還沒有正式運作的當下,不由分說地壓制涉案題材電視劇,顯然有些操之過急。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王衛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5月之后他們將公布該通知的實施細則,“我們并非‘一刀切’,新規定的具體細則還在研究中”。“電視劇市場的培育及健康發展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去推動、完善它。”(文章原載于中國《新聞周刊》;原標題為:中國電視劇 成敗政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