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已出現一些不好‘苗頭’。”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11月16日在深圳舉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論壇上表示。
吳敬璉指出,現在各地政府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有規劃同構化、指定技術路線、指定發展門類、指定投資的現象。“地方政府沒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按照上面的(規劃)照抄,一抄就同構化了,投資效率就會下降,相當一部分投資要打水漂。”
“有些部門通過補貼直接給自己的企業資金,這被稱作‘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實際效果很打折扣。”吳敬璉建議國家發改委認真研究資金如何投放到新興戰略產業的問題。
對于國內技術創新產業化艱難這一問題,吳敬璉認為關鍵在于國內缺乏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和國企不能利用權力壟斷市場、與民爭利。政府應該提供公共產品,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同日,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也表示,發展新興戰略產業,不要走30年來一直走的老路——靠過度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他進一步強調,要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依靠消費拉動內需,警惕“老瓶裝新酒”。
張來武稱,國內許多科技已不輸于國際水平,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國家各部門各自為政,使得成熟的技術在推廣過程中落后于人、在國際競爭中滯后。他以三網融合的艱難為例子,呼吁國家各部門應形成合力,發展新興戰略產業。
今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對外公布,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實習記者 黃浩明![]()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