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渝、川出現57年最嚴重干旱
全國15個省(區、市)遭受伏旱,1803萬人臨時飲水困難
在臺風和洪水肆虐的同時,最近,重慶和四川等不少地方卻被大范圍的高溫和干旱困擾。重慶市大部和四川省東部持續高溫少雨,局部地區遭受了50年一遇的干旱。盡管重慶被稱為“四大火爐”之一,但這樣天氣還是非常罕見。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說,監測數據顯示,6月1日至8月14日,四川、重慶的平均降水量僅有287.1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較常年同期偏少139.4毫米。特別是7月10日以來,重慶、川東等地遭受罕見的持續高溫熱浪襲擊,高溫強度及持續時間,創許多地方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極值。高溫少雨導致部分地區土壤失墑快,繼嚴重的春、夏旱之后,再次出現嚴重的伏旱。重慶、四川今年干旱具有露頭早、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危害重的特點,兩地干旱嚴重程度為1949年以來之最,旱期最長的地區已達50余天。8月16日,重慶市的最高氣溫達到44.5攝氏度,創53年來的新高。
干旱使得旱區地下水位下降,塘堰干涸,長江重慶段的水位創下了同期最低值。許多地方供水量嚴重不足,只好組織車輛運水;由于水井干枯,部分高山村要到數公里以外去找水。重慶和四川共有1100多萬人飲水困難。
據水利部統計,截至8月17日,全國有15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伏旱,作物受旱面積1.3億畝,有1803萬人、1741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診斷: 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
臺風與四川、重慶大旱直接成因不同,但在特定的環流背景下二者又有一定聯系;四川、重慶干旱與三峽工程無關
“最近的天氣到底怎么了?”“一邊是臺風大雨,一邊是高溫干旱。二者有沒有聯系?”在人們感到納悶的同時,氣象專家們也在仔細分析。
“最近這段時間,我們有一大批專家在反復計算、診斷分析氣候異常的原因。”董文杰說。在國家氣候中心,設有專門的“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
董文杰認為,近期影響我國的臺風和四川、重慶大旱的出現,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關系密切。這兩者的直接成因是不同的,但在特定的環流背景之下二者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
從今年大的環流背景來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同期偏強、控制范圍大;8月以來,南亞高壓也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強、位置偏東,南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之間具有“相向而行”的聯系特征,由于南亞高壓的偏強偏東,有利于副熱帶高壓向我國大陸內部西伸;由于副熱帶高壓異常偏西,其西端控制了川東、重慶等地,受臺風登陸后減弱的低氣壓影響,伸入我國大陸的副熱帶高壓在我國東部被切斷,但在川東、重慶等地仍為副熱帶高壓單體控制。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川東、重慶較長時間連續為高壓控制,造成了上述地區持續高溫和干旱的發生。
此外,每年7、8月份為西北太平洋臺風多發季節,今年編號臺風與常年同期相比雖然偏少,但熱帶氣旋中生成臺風的比例高,登陸臺風偏多,而且登陸臺風強度較大。同時,由于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較強,不利于登陸臺風北上,今年登陸臺風路徑多為西行,所以給東南沿海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
董文杰強調說,“導致四川、重慶干旱的原因,全球變暖是長時間尺度的大背景,大氣環流異常是直接因素,與三峽工程沒有關系。”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