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榴籽”化身“小小講解員”
“我奶奶的奶奶曾經是農奴。后來解放軍來了,西藏和平解放,農奴終于翻身做了主人。”8月中旬,在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時,來自西藏的旦增群培講述了祖輩的故事,并感慨現在的生活,“我現在有衣服穿、能吃飽飯,能坐在教室里和各族同學一起上課,特別幸福。”
這一幕,發生在“石榴花開京華行”——2025年各族青少年“同心筑夢共話中華”主題交流活動現場。這個暑期,來自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吉林的各族同學與北京伙伴們相會。活動中,這些“小石榴籽”化身“小小講解員”,讓歷史變得鮮活,友誼悄然生根。
為期6天的行程里,同學們參觀了故宮、長城等古跡,還有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科學中心等場館。在民族文化宮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上,他們一一“認領”與家鄉相關的文物,講出了一段段民族團結的故事。

“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走了幾十天,就想親口告訴毛主席‘新疆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來自新疆的娜菲薩·喀米力江站在庫爾班·吐魯木寫給毛主席的信件前,繪聲繪色地講起了這個故事。“今天我坐著飛機來北京,我也要像他一樣,把家鄉的新變化、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講給更多人聽。”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隊部分愛國官兵紛紛組成抗日武裝。”站在東北抗日聯合軍第三軍第二師師部旗幟前,來自吉林的金俊成介紹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各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
“今年特別設置‘小小講解員’的主題,就是為了讓孩子們通過講解將知識牢記于心,內化為心理認知,回到家鄉后也能傳達給更多孩子。”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一處副處長楊敏表示,“除了北京地標外,本期夏令營還到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和昌平區開展主題活動。我們希望大家能深入體驗北京的日常生活,感受文化魅力,有‘我們是一家人’情感互通的氛圍。”
在鐘鼓樓旁的胡同里,北京同學呂鶴銘說起了老北京院里漢族奶奶給回族鄰居送素餡餃子、滿族大爺教維吾爾族小伙兒放風箏的故事。“我想讓各族小伙伴覺得北京是有‘家人’的地方。”呂鶴銘告訴記者,他還準備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創禮物,想要用一點小小的儀式感給同學們留下牽掛。
心意總是相互的。娜菲薩·喀米力江的背包里塞著葡萄干、紅棗等特產,同樣來自新疆的阿巴斯特意請媽媽幫忙準備了鑲嵌著和田石頭的手鏈、項鏈。
在大巴車上,同學們積極展示才藝,介紹家鄉生活;晚上在宿舍開“臥談會”,話題從數學學習方法到未來理想。幾天下來,友誼的印記清晰可見。在北京同學譚一祎的語音備忘錄里,多了幾條新錄音——那是她跟室友現學的藏語和蒙古語的“我愛你”。
為了創新推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近年來,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已舉辦多期各族青少年主題夏(冬)令營,每期活動主題不同,線上線下累計超2萬名青少年在活動中交流學習、成為朋友。這些“小石榴籽”,也正在書寫新時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故事。(完)(《中國新聞》報 尹李梅 實習生 朱博佳 報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7日 08:42:51
- 2025年08月27日 07:55:25
- 2025年08月27日 06:02:09
- 2025年08月26日 14:29:20
- 2025年08月26日 12:00:40
- 2025年08月26日 11:25:58
- 2025年08月26日 11:04:39
- 2025年08月26日 09:53:36
- 2025年08月26日 09:39:05
- 2025年08月26日 05: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