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文化中國行丨探訪宋代“超級工程” 揭秘古代造橋“黑科技”

分享到:
分享到:

文化中國行丨探訪宋代“超級工程” 揭秘古代造橋“黑科技”

2025年08月26日 10:5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今天我們要去探訪的是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陽橋。作為我國首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跟隨航拍視角,一起飛越洛陽橋。

  洛陽橋:長橋橫亙跨江海

  飛虹臥波貫古今

  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郊洛陽江出海口。始建于北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通體由巨大堅硬的花崗巖石砌筑,現存古橋長約731米,寬4.5米,有45座石墩。橋面以300多條堅固的條石鋪就,最長的約11米,重達十多噸。橋面兩側有525根石柱作為護欄,其中104根為獅身欄柱。

  橋南、橋北保存著4尊宋代的護橋石將軍,6座石塔,以及眾多的石碑和摩崖石刻,還有保存至今的歷代修橋碑記,它們都見證著歲月的變遷。憑借著精湛的營建技藝、豐富的歷史內涵和超群的藝術價值,洛陽橋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都占據著重要地位。

  2021年,洛陽橋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22個遺產點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探訪宋代“超級工程”

  揭秘古代造橋“黑科技”

  作為中國首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堪稱宋元時期的世界級工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也稱洛陽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那究竟這座“超級工程”暗藏著什么樣的建橋技藝?

  總臺記者 趙晟萱:洛陽橋有這樣一方摩崖石刻,上面寫著“萬古安瀾”。其實在洛陽橋建成之前,這里是一個渡口,叫“萬安渡”,這也是為什么,洛陽橋又被稱為“萬安橋”。

  古時的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在洛陽橋建成之前,往來交通只能依靠擺渡過江。但這里處于江水與海潮的交匯處,水位陡漲陡落,尤其到了雨季,洪流滔滔,極不安全。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從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開始,泉州人就想盡各種辦法要在洛陽江上建一座跨海石橋,可惜都失敗了。一直到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在泉州太守蔡襄的主持下,終于把洛陽橋給建成了。

  900多年來,洛陽橋上人來人往,洛陽江上潮起潮落。你無法想象,近千年前,工匠們要如何在綿軟的淤泥里,克服江海急流的沖擊,沉下堅實的橋基?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想在洛陽江上建一座跨海大石橋,潮汐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洛陽橋建造當中應用到很多技術手段都跟潮汐有關。首先就是筏型基礎的運用。

  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當潮水退至最低水位時,讓大量漁船沿著橋梁的預設走向,向水底拋擲大量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堤的矮石堤。這道石堤利用石塊的堆疊與沉降,解決了江底松軟的問題,形成了橋基。隨后,工匠們再利用退潮時辰,用花崗條石壘砌,在橋基上完成橋墩建造。而且,工匠們將橋墩面向水流的方向,砌造成船尖形狀,座座橋墩如石船排列,大大減少了水流的沖擊。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建造洛陽橋的時候,首創了筏型基礎這項 “黑科技”,長期被模仿,卻很難被超越。從文獻的記載來看,歐洲一直到19世紀才掌握了類似中國宋代就應用的筏型基礎這種技術。

  橋墩建成后,又一個難題隨之而來。洛陽橋的橋面需要三百多條巨大石板,最大的一條長約11米,重達十多噸,在沒有重型運載設備和鋼鐵吊臂的宋代,怎樣才能絲毫不差地把這些石板架上石墩?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這就是洛陽橋在建造的時候運用的浮運架梁法,漲潮的時候先把巨大的石板安放在船上,慢慢駛向兩個橋墩之中,落潮了,巨大的石板就穩定地安放在橋墩上,船也趁著落潮安全的駛離橋墩。

  完成結構搭建,如何能讓大橋在江海中屹立不倒?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項創新技術,養蠣固基。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牡蠣的吸附力很強,而且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當年建造洛陽橋的時候,就在橋墩上人工養殖牡蠣,利用牡蠣的這種特性來保護橋墩。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生物學運用到橋梁建筑的首創。

  洛陽橋建成后,泉州及閩南地區通往福州的交通主干道,從原先出城北繞行山路,改為出城東經沿海地貌平坦的惠安、仙游直達福州,繼而北上各地,泉州與各地的人流物流往來蒸蒸日上。不僅如此,洛陽橋也開啟了泉州近3個世紀的大規模造橋運動。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宋元時期,泉州建造了大約170多座的石橋梁,把港口碼頭和城區連接成一條沿海大通道,有力地推動了泉州海外貿易發展。

  橋頭有“護衛”

  欄桿蹲“萌寵”

  千百年來,洛陽江潮起潮落,洛陽橋雄姿猶在。洛陽橋的主要原材料是花崗巖石,橋上的石雕工藝也備受贊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頭的四尊護橋將軍雕塑和特別造型的石柱,它們也被當地人稱為千年守橋“人”。

  “我是守護在洛陽橋南端的石將軍,我在這里,已經守了九百多年了。對面那位,是我的徒弟,別看他成天笑呵呵的,但守橋的心和我一樣堅定,看著潮漲潮落,我們要把洛陽橋,一代代守下去?!?/p>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洛陽橋的石將軍共有四尊,分列安置在橋的南北兩端,兩兩相對而立。無論是它的紋飾還是人物的神情,都栩栩如生,為研究宋代石雕技藝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嘿!護橋的可不只有他石將軍,還有我!大家都說我是獅子,其實我的名字叫狻猊,就是傳說中龍生九子里,龍的第五個孩子,為什么派我來守橋呢?因為據說我的爸媽是龍和獅子,我繼承了它們的威猛剛勇,有我坐鎮古橋,安全感滿滿!”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李國宏:洛陽橋上的欄桿共有525根,其中雕刻有狻猊的是104根。不僅僅具有藝術裝飾的作用,也增加了欄桿的配重,讓欄桿和橋板結合更加穩固。狻猊的外形像獅子,把它們安放在洛陽橋上,也寄托著百姓希望這座橋長久安穩的一種美好愿景。

  匠心守護與科學監測

  護航古橋傳承煥新

  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技藝,讓洛陽橋成為我國古代大型跨海石橋的工程杰作。它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動脈,更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而也正是有了現代工匠和科技力量的持續守護,才讓這座跨海飛虹,歷經近千年風雨依舊歷久彌新。

  總臺記者 趙晟萱:洛陽橋的橋面,是由300多條堅固的條石鋪就而成,大家仔細看,可以發現這些石板的顏色有深有淺,表面風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這是因為近千年來,洛陽橋經歷了大大小小26次修繕,這些石板有些來自宋代,有些來自歷朝歷代修繕時候留下,它們都見證了古橋的滄桑變化。

  劉大山是國家級非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就生活在洛陽橋邊,前后主持修繕了80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就包含1993年洛陽橋最近的一次修繕工程。

  國家級非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劉大山:我們在修橋的時候,首先就要讀懂橋的各方面信息。洛陽橋整座橋是干砌的,沒有砂漿的,所以在分水尖邊上,它又加上一個燕尾榫來提高整體連接。

  所謂的燕尾榫,就是在船型橋墩的石塊接縫處,這些形狀像“蝴蝶結”一樣的鐵制結構,是古代木石建筑常用的一種連接工藝,用來固定石塊,防止因海浪沖刷而松垮脫落。

  國家級非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劉大山:維修的時候就發現了燕尾榫槽還在,但是里面的生鐵不見了。所以我們按照它的規格,鑄造了一些生鐵來把它補上。

  保護修繕團隊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在保留原有構件和歷史信息的前提下進行修復,讓古橋既能延續生命,也能保留歷史肌理。而現代科技的護航,也讓古橋的守護,有了科學數據支撐。

  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世界遺產部部長 蘇志明:目前對洛陽橋最大的威脅,就是臺風天跟漲大潮水的時候,兩個的疊加,為了監測振動,我們在這里,安裝了一個監測振動的設備。

  工作人員在洛陽橋布設了38處監測點,實時監測橋的水平位移、沉降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系統會第一時間預警。

  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世界遺產部部長 蘇志明:它能收集到濕度,還有風速,還有水位的垂直變化,為后續我們的保護工作提供一些數據支撐。

  橋畔人家煙火長

  巷陌喧聲迎客往

  洛陽橋不僅是連接洛陽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橋的南北兩端自然生長出繁榮的古街市集,昔日船貨上岸,這里便是分銷、交易的第一站。

  總臺記者 趙晟萱:穿過洛陽橋,這里就是位于橋北的洛陽古街。數百年前,無數南來北往的商賈都會像我一樣,經過洛陽橋,沿著古街小鎮,把泉州港的貨物運往福州、江浙,甚至更遠的地方?,F如今,閩南古街風韻猶存,紅磚騎樓、花磚窗欞也在修舊如舊中,重新煥發新時代的新活力。

  洛陽橋建成后,成為海陸聯運的重要通道。橋南橋北也自然形成“列肆喧雷”的集鎮,直到今天,都依然保留著傳統商業街區的風貌。這里,也藏著許多傳承數百年的老手藝,泉州影雕就是其中之一。

  泉州市級非遺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 李幼琴:影雕就是我們說的在石頭上的繡花。閩南有一個說法,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很多游子回來,看到東西塔和洛陽橋,就知道家到了。

  除了影雕,這里還有精致的剪瓷雕、石雕和木雕,這些精湛的非遺技藝,讓古橋古鎮的故事,有了新的串聯。

  今年,洛陽古街還從全國各地,汲取新的潮流元素,引入文旅新業態。十多家風格各異的文創商鋪在老街扎根,黑膠唱片店里傳出悠揚南音古韻,與街頭的市井煙火相互交織,古韻新風在這里碰撞融合。

  今年以來,洛陽橋及周邊老街共接待游客近80萬人次。熱鬧的市集、豐富的非遺體驗和本土文創,正在讓老街從傳統的生活空間轉變為兼具人氣與活力的文化新地標。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洛陽古街項目品牌負責人 楊楓:我們將持續不斷引入文創、展演、研學等多樣化的新業態,讓非遺技藝能夠在年輕群體當中,真正火起來,也讓泉州的洛陽古街,真正成為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客廳。

【編輯:黃鈺涵】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